城市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与管理探究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3期   作者:刘斌
[导读] 社区最初属于社会学概念,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刘斌
        湖南工匠坊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社区最初属于社会学概念,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在城市规划领域,社区在概念上发生了跨学科的意义拓展,被赋予了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单元。
        关键词:城市韧性;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
        前言
        面临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复杂和多元的发展需求,我国城市社区规划亟需突破以往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模式,应从生产效率为导向的“生产+”转向以生活宜居为导向的“生活+”。在国内,上海率先突破传统范式,围绕“人”生产生活的本质规律重新构建社区规划的逻辑与方法,其中,营造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发展所需的公共开放空间必不可缺,对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优化是协调人对户外空间需求、提升社区休闲功能的关键,然而目前却普遍面临在质与量方面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变化的多元需求的矛盾
        1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
        近几年国内外对公共开放空间进行了较多探索,相关概念包括“开放空间”、“公共空间”等。在我国,深圳等城市纷纷进行相关规划实践,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概念。随着我国对公共开放空间重视的加强,与其相关的内容逐渐被纳入各个阶段的规划成果中,并转化为相应的规划政策。综合相关理论,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开放空间是指该社区生活圈范围内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具有一定开敞性、可承载社会公共活动的户外空间场所。考虑到规划落实的明确性,结合相关现行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 /T85-201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其规划涵盖的用地类型包括公园绿地( G1) 、广场用地( G3) 、城市道路用地( S1) 3 类具有独立用地权属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居住用地附属绿地( RG) 、居住用地内生活性道路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 AG)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BG) 4 类附属于用地单位内部的公共开放空间。
        2 规划控制
        当前对社区生活圈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具体、局部的空间微观设计层面,然而国内外社区更新的先进经验表明,微观层面的设计并不是推动空间最终得以优化落实的唯一因素,其背后的顶层引导控制更是其最终能有效贯彻落实的根源所在。
        3 基于健康与韧性的空间规划策略
        3.1 城市区域空间的韧性
        韧性城市思想引导的城市规划思路以“脆弱性分析、政府管制、预防性政策、适应性导向规划”为典型的工作框架,其中脆弱性分析、适应性导向规划与空间分析手段和干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空间的韧性分析评价和优化将以脆弱性分析和适应性导向规划作为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城市与区域空间在面对不确定的外来威胁时,应具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3.2 完善城市与社区开放空间的体系
        1)建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莫过于城市公园绿地。早在19 世纪50 年代,安德鲁·杰克逊·唐宁就提出了建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议。

从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规划的“纽约中央公园”到波士顿的“翡翠项链”,从丹尼尔·勃南所建立的“芝加哥公园系统”到最新的《波士顿2030 发展计划》,都是通过系统性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建设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增强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2)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城市通风廊道是为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调节局地气候环境、改善人体舒适度,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贯穿城市密集地区的开放空间结构,可以结合城市的楔形绿地、带状绿地、线性绿地进行建设。通风廊道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引导自然气流吹向城市建成区,不仅有利于空气污染的治理,还可以快速分散空中的细菌、病毒,避免引起重大的疫情。2003 年SARS 疫情之后,香港开始了基于城市气候应用的探索与实践,针对高密度拥挤的城市环境条件,开展了建立空气流通评估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形成了空气流通评估系统的技术方法和指导方针。
        3)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社区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基本的活动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最方便、最高效的公共空间,需要满足人们对绿地空间的各种功能的需求,包括行为需求、生态机理和环境心理三大方面,因此,社区开放空间的环境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社区花园、口袋公园、街头绿地、游戏场、社区服务中心广场成为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微空间,也是面对突发应急事件的临时疏散空间。
        3.3 加强公共卫生的应急准备和规划
        1)分级分类布局医疗卫生设施。在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卫生健康事业的要求,配置空间资源,做好医疗卫生布局专项规划,建立“区域医疗中心+ 市级医院+ 区级医院+ 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卫生监督机构、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中医药服务、健康产业、保健服务等持续性医疗服务体系。
        2)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局规划时,必须考虑重大疫情的可能性,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多系统协调,加强综合统筹,提高社区医院的诊断和收治的能力,避免因为诊疗能力不足、转诊运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防疫风险。
        3)开展社区级紧急韧性规划。为加强社区的韧性,有必要开展社区级紧急韧性规划,包括紧急避难场所、应急服务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生命通道的建设,保障在突发紧急情况和灾难期间,快速地将各种资源设备送到急需的地方,并帮助居民更快地恢复生活生产。
        3.4 构建基于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
        1)建立全面的、交互式的信息平台。应对重大疫情的各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可用资源水平各不相同,必须建立基于大数据网络的综合信息平台,提供城市的各类型社区组织机构和活动,以及政府服务和举措的相关信息以及反馈机制。2020 年2 月12 日,为克服基层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公众互动平台“路见”联合清华大学、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海淀区的高等院校,共同发布“北京疫情生活地图”,主要体现在生活物资及物价、消毒与安全防护、社区管理与公告、上班与出行、疫情隐患举报以及个人生活日记六方面的内容。
        2)加强社区组织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社区既要承担服务的作用,还要有基层管理的功能。组织社区防控,动员群众自我防护,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实施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策略以及网格化、地毯式的管理方式。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大社区在这次面对新冠疫情的社区管理中就采用了群防群治、分片管理的组织模式,对社区居民按照居家、返京日期以及是否到过疫情重灾区等各种类型实施精细化的服务与管理。
        3)加强公众参与,培养社区凝聚力。在社区治理中,有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基于社区计划的志愿者参与的各种机会,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各项事务中,逐步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强化社区的凝聚力。为缓减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备战状态的压力,
        结束语
        通过街道责任规划师制度,将城市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以及与社区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种专业人才下沉到街道、社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司马晓,洪涛.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方法初探: 以深圳为例[J].规划师,2008( 6) : 24-27.
[2]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