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芝妤
沈阳建筑大学
摘要: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建筑师的概念,只有工匠之类的称谓,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才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并且在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和数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建筑师群体才发展壮大至如今的盛况。这期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不足等原因,中国建筑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风格单一、缺失文化等。这不由得引发了思考,在所谓的正统建筑师出现之前,非正统的无名的工匠们所留下的成就是不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无意之中被忽略了。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思想
1、背景简介
1.1全球化大环境下建筑本体价值的迷失
对于建筑而言,一方面建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以人类早期生活的本能发现和经验为基础,用于生存生活的场所。另一方面,建筑作为实体就一定会有其独特的功能性、技术性、艺术性、社会性、文化性等等。但目前,在我国,随着建筑领域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政治社会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外来文化的不断深入等原因,建筑的本体价值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具体表现为对建筑本土文化、建筑本质内核的偏废,对建筑形式语言的过分注重。就像是建筑被抽离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被像一个物体一样随意拿捏,像龙像凤,像一个个即将要被装点得糕点。欧陆风情和古典风可以并存,脱离了生活。曾经空间的中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更多的关注点在人与物,人与景观上,这导致了现在很多建筑或是片面的抄袭西方建筑的一些符号,或是肤浅的模仿拼凑传统要素形式,建筑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大型的景观。
1.2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的消散
从我国建筑业发展得历史进程上看,一直都有对自身文化的内在追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种诉求总是被压抑在某种外在的意识形态中。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在快速城镇化得大背景下,对效率得过度追求,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式微。另一方面在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面前,还是对自身文化的不够自信,并且在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我们一面在呼吁恢复地域文化,一面任由商业功利去侵蚀地域文化。现在随处可见的假古董,不伦不类的城标建筑,不难看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纵然有一颗争取世界一流的雄心,但其实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价值归属。而且就审美观上来说,存在一定的审美断层,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美,大多数人说好看就是好看,这就会使很多商家利用这种心理,遍布郊区乡村的红色蓝色的彩钢瓦、贴面瓷砖,一遍一遍的降低着群众的审美。
2、拓展研读主要观点
2.1、传统建筑
首先,所谓传统,有学者认为,“是对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的一种称谓”。从严格意义上说,传统与古代、古典不同,它更强调“以前流传下来、对现在仍然发挥影响的东西,同时具有以前与现在两种特征”。目前所有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找到传统建筑中适用于当代的精华,因此不同于考古等学科所要求的那样完全还原古代建筑及文化的真实面貌,而是将史料与现代建筑学科语境中的案例解读相结合进行论述,故借用“传统”概念,将研究对象定义为中国传统建筑而非古代或古典建筑。
其次,关于建筑,实际上这是一个近现代出现的词汇。在中国古代,只有城邑、园林、宫室、亭、台、楼、榭等以具体功能划分的房屋概念,并没有“建筑”的概念。但是目前在讨论中国传统建筑问题时大多数使用的还是“建筑”这一概念,这是在沿袭传统意义上建筑的广义性。
再者,业界人士早已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应该包括以皇家建筑为代表的官式建筑和以民居建筑为代表的民间建筑,两者都受到中国一脉相承、绵延千载的整体文化观念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应该有所偏废。现实却是由于官式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较其他建筑更为集中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宫殿建筑,如紫禁城,可以说是中国人历代宫殿建筑成果的一个总结。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对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同时在这一个基础上,还有更全面的更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根据官式建筑的经验并不是普遍适用的,而普遍存在的民间建筑却常常被忽视,并且在慢慢的被现代化的建筑取代消失。
2.2、地域建筑
中国本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地理条件具有多样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各地区的建筑在当地的风俗民情,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化的面貌。
这些建筑通过对当地光线、风向、气候以及材料的运用,对建筑设计做出相应的变化,在美学或者是生态上创造出一种与当代建筑的单调感不一样的感觉。地域主义的定义不是一般表达当地气候、文化技艺等互相影响而形成的特点,而是指服务于特定地区的建筑代表,他的先决条件不是当地的经济是否繁荣,而是某种强烈的发展个性的情感。
邹德侬先生曾指出:“很难把‘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方言)性’和‘传统’这些概念分个一清二楚,因为‘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族性’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它们三者又都建立在‘传统’这个大平台上”。 所以不用纠结传统建筑,乡土建筑,地域建筑的区别联系。面对乡土建筑、地域建筑等多种多样的称谓,曾坚先生提出“广义地域性建筑”的内涵,“所谓广义的地域主义建筑,是指利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手段,融汇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某种气候条件而设计,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与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地域性建筑”,还特别指出“广义地域性建筑从出现的时间上来看,它是伴随现代建筑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并随着现代主义被批判而成长壮大的。广义地域性建筑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的的条件下,出现的地域界线模糊化、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哲学文化观念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是应对全球化环境下文化趋同的一种必然趋势”。
2.3、校园空间文化传承
空间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校园空间是文化的物质表现,而文化则是空间发展的价值导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的精神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传承、校园文化的个性传承三个方面。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是当地人类族群在数千年间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演化而成的,体现了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深层结构,是经过自然选择的和谐结果。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带来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繁荣,产生了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当代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发达国家的消费文化观、价值观随着经济扩张席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再一次面临着生死抉择。从我国建筑业发展得历史进程上看,一直都有对自身文化的内在追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种诉求总是被压抑在某种外在的意识形态中。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在快速城镇化得大背景下,对效率得过度追求,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式微。另一方面在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面前,还是对自身文化的不够自信,并且在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价值归属。传统文化更应被还原于校园的物质与精神环境之中,融入师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景,这样使传统文化重获新生。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空间中主要从三方面表现:空间组织上,采用地方建筑的群体组织方式,塑造反映地方传统文化内涵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序列;建筑形式上,传承地方传统建筑体系中的基本形态、材料、色彩、细部及特有的构造技术,吸取地方文化中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在视觉形象上延续文化特色;景观环境上,挖掘传统文化习俗,塑造场所精神,营造文化归属。
4、研读体会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这本书的很多插图都不是高清的,甚至是模糊的,但是都是能让人有所触动的,因为看它的时候会发现大概再也不可能有人拍到类似的照片了。这本书也打破了我对建筑艺术的狭隘观念,地域建筑、乡土建筑等这类非正统建筑通常与时尚无关,但是却是近乎永恒的无可改进的,因为对它来说它已经至善至美的极致的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它所衍生的建筑智慧超越了经济与美学方面的思考,直达核心---我们如何生存而且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5、文献参考
[1]阎波. 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童淑媛. 时空融合观念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现象与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陈鑫. 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D].东南大学,2016.
[4]刘万里. 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鞠叶辛,刘万里.礼乐相成--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初探[J].城市建筑,2017(08):91-93.
[6]黄森泰.浅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以潮汕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9(05):40-42.
[7]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传承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07):26-30.
[8]刘万里,夏柏树.特殊环境下的创作[J].华中建筑,2005,23(04):49-51.
[9]吴晓蕾.关于传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建议[J].古建园林技术,2018,(01):05-06.
[10]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 天津大学出版社 , (美)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