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元
聊城市茌平区杨官屯乡联合校 252112
摘要:本文以“新课改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新课改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相关研究内容能够为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启示。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身心健康具有启蒙性的作用。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在新课改全面推广和落地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把握、教学模式的设计上都应有所变化、有所调整,只是在广袤的农村为环境所影响、为资源所局限,新课改的落地实践存在一定的阻力,对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新课改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思考
(一)教学理念和落后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些农村地区受到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师资力量落后的客观现状影响,教学改革迟迟停滞不前,即便新课改已提出、即便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在尝试对新课改的应用和实践,但因环境资源相对落后,先进理念应用和落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细节之处:
一方面,以师资力量为代表的教学资源落后和不足,教师学历较之广大城市教育机构存在极大的差距;对最新信息、教学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所不足,为其所主导的课堂常常缺少新鲜元素,对小学生的吸引力颇为有限;
另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贯彻和落实缺少充分的资源作为支撑。部分教师尽管希望在课堂内对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尝试,但是缺少足够和灵活的资源收集渠道进行支撑,比如农村家庭很少普及电脑,手机也不是小学生所必备的学习工具,让学生借助网络在课前收集为本堂课所需的资料,便很难实现。
(二)教学方法更新与软硬件设施之间的矛盾
一些教师在实际开启教学过程中单方面主导和决策了课堂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对于新课改的实践仅仅是将更多全新要求的内容植入课堂,在呈现形式上仍然将课堂塑造成了自己的“独角戏”。也有一些教师虽然在主观意愿上想做出突破和尝试,但是自己的设计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的现代科技和软硬件设施来实现,而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支撑自己所设想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办法实现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物尽其用。
(三)教学效果改善局限性与学生殷切期望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部分浮于形式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导致其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固步自封,缺少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很多学生无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情感体验,学生本身被沦为教师“独角戏”的见证者,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存在局限性,也造就了教学效果改善局限性和家长、老师对学生殷切期望之间所出现的矛盾。所以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二、新课改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一)加强合作,整合资源
农村小学可以通过与其它小学进行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共享,间接达到创新课堂形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效果。
首先,农村小学可以和位于城市中的小学结成“伙伴”关系,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定期进行语文联谊活动。
城市中的小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书籍,而农村则可以尽地主之谊,邀请那些日常生活远离大自然的小学生们走进乡村,感受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的自然风光、田野乡村;
其次,借势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定期邀请其它学校的教师,在农村小学有限的网络环境中分享“网络云课堂”,让小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教育风格、不同的授课习惯,也让农村教师能够从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思想中有所收获。
(二)加强利用本地资源,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所在,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为广大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努力达成两个转变,一是角色定位需要从单纯的主导者转向指导者,二是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首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农村本地各项资源的利用,包括环境资源、物料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尝试将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走进农村的田野,去目睹自己眼中家乡在春天即将到来之际会发生的一些变化,有哪些是课文当中有所体现,又有哪些是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的。通过实地的观察、体验,来感受课文当中所呈现出的氛围;
其次,教师在具体开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促使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具体而言,需要摒弃过往以分数为主的教学模式和衡量办法,通过游戏、情境创设及主题活动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让三维课标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更好地落实和贯彻。
(三)加强对信息科技的使用,构建开放式的课堂
尽管为客观环境及教学条件所影响,农村课堂并不可能建立全电子化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可以加强对信息科技的利用,让农村课堂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效果。
比如在有故事情节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将课堂装扮成一座“小剧场”,把演示屏幕作为舞台剧的背景板,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参与课堂,感受现代科技所铸造的氛围,突破以往的课堂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参与制作的过程中,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的统筹和组织能力,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以核心素养为基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
新课改尤其强调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意味着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生成能够为未来所需的能力、技巧,就范围和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思维能力、学习技巧以及学习习惯也会得到相对应的巩固与改善。
首先,将游戏和情境创设导入课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比如在识字环节、汉语拼音学习环节以及古诗词背诵环节,教师可以导入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如小组PK赛,我比划你来猜,诗词接力、古诗里的故事情景剧等,这样的操作方式,会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印象,更达到巩固和改善的效果;
其次,加强氛围渲染,感受文化脉搏。新课改导向下,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尤其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的部分,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促使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节铺垫、氛围渲染、关联资料引申和背景挖掘等各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情怀,更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个人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新课改环境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其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丰富阅读技巧,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不断在语文的实践里和多样化的文字中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孙振平,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9,000(001):61-62,
[2]魏晓东,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辞赋,2019,000(002):76-77,
[3]王容,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00(0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