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罗仕耀 李冬梅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罗仕耀   李冬梅
        田林县百乐乡龙车中心校    53330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教师依然沿用单方传授的教学模式,将表层知识学习作为关注的重点,不能够引导学生深层建构知识意义,存在着明显的浅表化教学现象,阻碍到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积极应用深度教学策略,在向学生们传授表层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究知识的深层意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过度重视对文本信息的讲解与传输,这样虽然能够高效传递语言知识,但学生的体验、情感遭到忽略,容易扼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和发展性,逐步由深度教学取代传统的浅表化教学,促使语文教学的完整性、深刻性得到增强。
        一、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价值
(一)高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将识字、朗读、背诵等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导致学生只能够零散、孤立地存储碎片化知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得不到培养。而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挖文本内容,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探究此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迁移到相同类型或主体的文本学习当中,这样学生的阅读技能将会得到提升[1]。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讨论文本所描述的话题,大胆表达个人的独特见解,在深刻认知文本情感的基础上,向生活中迁移阅读体验和感悟。
(二)显著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等直接影响到文本阅读过程,只有将自身的认知经验融入进去,方可以深度理解文本内涵。过去很多教师仅仅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表面的字词,不能够深层次感悟文本的整体主旨,个人认知经验得不到有效迁移,导致阅读成效大打折扣。而深度教学要求教师综合利用多样化手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与需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带着已有知识和经验深度阅读、思考文本内容,透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阅读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学生的情感审美也能够得到丰富[2]。
        二、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策略
(一)深化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在筛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来开展。通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检验教学效果。因此,在实施深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明确与深化课程目标,把握重点教学要求,以便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过去很多教师重点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导致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中占据大部分时间。教师向学生们详细讲解文本中的语法、结构等知识,学生阅读时间遭到大幅度压缩,文本人文价值得不到发挥。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根本性变革教学观念,充分明确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3]。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需从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多个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在知识层面,要求通过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详细了解本篇文章所描述的人物事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在能力层面,教师要综合运用朗读教学、文本细读等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在情感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掌握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树立为民族、国家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教师能够有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需注意的是,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依附和融合,呈现出层次递进的关系。同时,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差异化的目标侧重点。

如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依托诗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拓展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皆需依托教学内容来实施,为拓展教学的深度,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状况,合理选择与丰富教学内容。首先,拓展内容广度。教材中的文章虽然在语言、意境等方面皆有较深的造诣,但总体数量偏少,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单单依靠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的广度将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与文本主题相关的材料,包括文章评论、同题材文本、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通过从多角度补充教材文本,不仅课堂充实感得到提升,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能够得到显著拓展。例如,在学习《匆匆》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对比分析这些名言警句与此文主题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内涵。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向学生们提供朱自清先生的其他经典作品,包括《荷塘月色》、《绿》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把握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与特点。其次,延伸内容深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外在主题,还需鼓励学生探究文本中蕴藏的深层次精神。为顺利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创造性处理教材文本,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帮助学生将文章背后的意蕴挖掘出来。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学生们纷纷被五壮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文章续写活动。学生们虽然并没有查阅过相关资料,但续写的结尾与真实故事基本统一,字里行间皆凝聚着学生对英勇战士的祝福。本种教学模式有机联系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还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有效拓展了课堂教学深度。
(三)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线性教学模式无法帮助学生高效吸收、转化文本知识和情感,教师要切实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U型的学习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加快教学进度,很多教师会压缩学生的自学时间,存在着普遍的“以教代学”现象,这样学生只能够浅层接受记忆知识,想象、思维等诸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4]。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深入贯彻以学为主的原则,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内涵等,提出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之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能够得到增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其次,创设教学情境。教材文本的内涵丰富,字里行间皆寄托着作者的情。但小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难以深刻感知特定背景中文本的情感与主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能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感知。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们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当时的盛况。之后,综合采用图片、视频、语言等形式讲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教学不仅能够改善语文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深度教学的内涵,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参考文献:
[1]涂金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10):69-69.
[2]董转霞.深度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新一代:理论版,2020(4):155-155.
[3]周琼,刘业涛.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基本走向[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33):33-33.
[4]王楠.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人文之友, 2019(8):254-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