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何艳娟
[导读]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
        何艳娟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读写结合作为一种高效的语文教学形式,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会有更强的实践性和方向性。本文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希望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读写结合;策略
        引言:“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仅仅围绕核心素养内涵,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情感为宗旨,让读写结合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
核心素养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根和魂,是涵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成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的重要内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读写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
现在的小学毕业考试,中考,高考都加大了对阅读能力的测试,甚至也出现了“阅读为王”的说法。没有丰富的文学知识作为储备,小学生是难以写出优美的文章的。我们接触的教材也好,课外阅读的文章也好,都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侧重叙事,有的侧重写人,有的注意心理描写……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小学生的文化基础不足,通过以读促写,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从语文课文中获取的文化知识和感悟融入到写作之中,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
        如在阅读《大自然的声音》时,教师就可以结合“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这一段文字对学生进行写作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这一段文字写的非常优美,运用了拟人,对比,象声等修辞,读来令人印象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写一写春天的风,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风所发生的声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之后和课文描写进行对比,加强学生对风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描写风的诗句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上,加强学生的文化认识和视野。
        全民阅读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现在大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正是在夯实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通过阅读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促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也能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不足,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阅读,也能帮助学生具备鉴别、使用信息的能力。套用古语来小结,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以写促读,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核心素养认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其强调小学生要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成就出彩人生,最终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的人。

但是当前,很多小学生学习依赖思维和心理严重,习惯于把老师当成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不让干什么就什么也不干,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摒弃课堂主导意识和灌输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通过以写促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阅读一些人物传记可以完善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文言文又能帮我们“穿越时空”。如在教学《司马光》时,课文是文言文,凝练蕴藉,和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同,需要教师做出思考。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很吃力,因为文言文学生没接触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自己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用现代白话文把故事的内容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写的生动形象,丰满立体,融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当学生写完之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有了写作基础,所以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区别在学生面前就会暴露无遗,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其对文言文的感受最终达到深刻认知的程度。
        写既是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人文交流的方式。写的过程就是在把自己学到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通过读的积累,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以写促读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写的多了,他的思想会慢慢的变得成熟,脑越用越活,文章越写会越好。笔者发现,善于写作的学生,一般都是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笔者也相信,写的能力强的学生,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会强一些。
        三、读写结合,培育学生的社会意识
        核心素养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其强调小学生要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新时代的小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因此其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如何,责任和态度如何,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借助于读写结合模式,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自觉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之中。
        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课文对邓爷爷的语言描写只有:“不行,不行”,太过简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给邓爷爷安排更多的语言,进一步丰富邓爷爷的形象。有的学生写道:“邓小平爷爷种完树后,对着孩子们说:‘小树苗就像你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只有从小打好学习基础,将来才能长成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啊。’”这位同学补充的很好,充分说明了邓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还有的学生写道:“邓爷爷问我:‘你学习好不好啊?’我说:‘还行。’邓爷爷说:‘还行?不行啊,要行,一定行啊。’”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在布置学生写《我的家乡》这篇作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去读一读有关家乡的新闻报道或是游记散文再来作文。学生的作文里能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有美景有美食还有优秀人物,同时还发现很多学生在作文里指出了家乡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做出了一些积极向上的呼吁,比如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动植物,保护母亲河,讲究公共秩序等等,这正是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表现。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的培养就当从小抓起。
        四、结束语:总之,读写结合的魅力和教学价值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实践和总结,才能充分彰显。阅读和写作作为两大语文板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各自教学特点,也要注重融合,产生合力,助力小学生的文化水平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胜.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103.
        [2]樊泽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9(05):109+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