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帅菁
[导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帅菁
        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难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目标是深化阅读、应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方式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阅读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只是单纯的文本阅读,而学习阅读则是被动地接受。不能真正理解阅读内容的思想情感,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一、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原则
        小学生深度阅读的目的是有效利用知识,而有效利用的前提是知识的内化,这就要求小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完成文本的深度阅读,并将其转化为不同维度的知识。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材研究浅层化
        小学教育阶段的阅读由教师讲授的课文构成。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要把握好阅读时间,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文本背后思想的深度,反思是关键,也是前提。这样便于对课文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并直接向学生解释课文内涵的阅读质量决定着阅读时间,这是小学教师学习课文的常用方法。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文本的意识,没有把学习文本放在第一位。基于课程内容,直接讲授或者观察名师的案例。首先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对文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尽管借鉴名师的教学结构,既能保证大方向阅读不出错,又能给课堂带来安慰,提高课堂效率。但这类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水平,不能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为学生设计一种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文本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程式化
        小学语文阅读的表面状态,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变性上。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方法大多是相似的。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模式是:先教词,再读全文,最后读段,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忽略了文本和教材的体裁,导致教学结构雷同,学生对阅读课缺乏兴趣,学生阅读期望值低。所以,很多教师片面地看待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认为课堂教学中得体与不得体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堂课中积累起来的,而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却与课堂教学的深度不相称,因而,一堂课看似多面性,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注意课文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混乱不堪,没有重点。
        3.教学内容应试化
        语文教育一直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自身所熟悉的事物上的,因此小学语文阅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就无法充分理解文本和文本的内涵,这一课堂最终将成为一堂枯燥无味的记忆课,最终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语文教师把阅读当作知识,忽略了课文的生活情趣。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件与文本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促进文本在思想上的融合,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缺乏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忽视了文本和学生生活的主观感受,无法使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独立性。
        三、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深度理解能力
        深度阅读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理论,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产生于深度阅读,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述主题,体验活动。对教材文本的把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施深度阅读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讲授自然之声时,在讲授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春鸟、夏昆虫、秋风沙、冬雪漫步等,向学生播放自然之声,使学生能记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从而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深度运用能力
        除了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外,深度阅读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迁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小学教师应教学生内化知识、迁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找出课文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这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为了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教育,让学生看到文本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吸收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语言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说”为例进行有效的阅读,如果不懂“教”,教师可以将适当的问题设计成文章,从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教育中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和表扬学生,学生要在课堂上主动提问,这种课堂具有和谐互动的气氛,学生既获取知识,又掌握阅读方法。在深度阅读教学中,创设阅读情境,指导学生,在学习阅读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仍是教师最好的合作伙伴,也是教师最重要的工具;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适当的阅读情境,学生可借助真实情境达到阅读理解,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助于深度阅读教学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海滨小城》一课时,可在课前收集有关沿海城市的各种资料,如图片、录像、文献等,及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海滨城市的美,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影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建设更美好祖国的愿望。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学生当然要有良好的深度思考能力才能上深度阅读课,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文本相联系,向学生传达积极思考的意愿,以及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而深度阅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研究,使教师改变被动阅读的状态,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和恰当的问题来阅读和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阅读。比如,当教授《司马光》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将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其与故事结尾相对应:缸被砸破,水涌出来,司马光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此时老师问了一个和图片有关的问题:这位小伙伴怎么会掉进缸里?司马光对小伙伴溺水事故有何心理感受?学生在讨论中表达了各种可能性。有些学生表示,他们想在游戏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有的同学说,司马光可以把一根较长的树枝或绳子扔进缸里,拉住小伙伴。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动脑,共同探讨,加深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深度审美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深层审美能力,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文版阅读文本包含丰富的美学范例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包括作者和风景。在深度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真正的审美,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审美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活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通过应用深度阅读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进而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参考文献:
        [1]杨玉国.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 D刊(学术刊),2020(09):52-54.
        [2]王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探微[J].散文百家,2020(18):82.
        [3]刘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方法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7(3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