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柳平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溪第二中学 516121
摘要: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定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逐渐形成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当中,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量。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发展的重点地区,引起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域环境较为局限,所以教育水平和教育的改革创新常常滞后于其他地区。因此本文将目光聚焦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探究如何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通过对学生进行整本书的导读,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所以,能否真正让学生对阅读篇目感兴趣,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推荐时必须思考和设计的问题。本文将立足于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前提基础之上,进一步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现状分析
首先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现状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正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都是以课内教材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学生大部分时候所涉及的阅读面也总是只局限在教材以及各种阅读训练的范围之内。第二,从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意识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充分了解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大部分情况之下,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书目的介绍,鼓励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而很少带领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的作品导读,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某些快阅读内容的兴趣。第三,从农村地区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课外阅读内容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较为滞后,所以大部分农村地区是没有校园图书馆的。除了少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受外界资助,或者是学校自主筹资筹建的图书馆。但是,也很少有学生真正能够将阅读培养成为自己的一种日常习惯。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的,其实有少部分学校在班级内部筹建了班级图书角,但是在班级图书角当中所有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基于这些现实条件的影响,所以农村地区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资源的基础方面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所面临的局限性。下面本文将针对这些局限性,进一步寻找相应的策略方法。[1]
二、如何落实农村地区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
(一)筹建农村初中线上阅读平台
现在虽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与其他地区,但是基本上在农村地区也实现了互联网的全覆盖。所以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考虑构建线上阅读平台,中国互联网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图书资源。比如说,农村地区的一些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的线上图书馆构建技术,去开发属于自己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平台,在这个平台平台之上,学校可以尽可能多地去购进一些图书资源。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知晓学校图书资源借阅平台的网址,这样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就会有大量可以利用地资源。但是要想真正落实现场图书馆的构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活动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加强阅读导读,比如在每一节语文课最后5分钟,与学生一起进行某一本名著的阅读导读分享。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有可能能够促进学生去线上阅读平台将向图书借阅。[2]
(二)以选读方式增强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
今天只是通过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教学活动,很有可能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还应当将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活动更加细化,比如细化到某一本书的某一个群体当中来。就比如说《骆驼祥子》这一本小说,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导读介绍,分享虎妞和别人吵架时候的精彩片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来阅读这些故事情节。并且在进行整本书导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过动画演示的方法来展现一本名著当中的这个故事情节。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仅能够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来加深对于这本小说的印象。同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这篇小说阅读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的去尝试,采用选读的方法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外投入到自主阅读当中。[3]
结语:总而言之,在农村初中地区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落实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活动,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借阅渠道,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获取丰富的图书资源。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落实到某一个片段或者情节上,并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发的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王小伟.创新教法,激活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19.
[2]杨伶俐.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论文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