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实践研究 ——以中班幼儿为例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武迪
[导读] 分享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分享是资源的共同享用
        武迪
        (合肥市南岗幼儿园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
        分享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分享是资源的共同享用,当主动与他人分享,并可以切实做到,则可以取得他人的信任,为以后交往奠定基础。在幼儿成长中,分享具有重要意义,分享可以帮助幼儿得到玩伴的信任,在与玩伴的玩耍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帮主要幼儿寻找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分享行为较为突出的幼儿,能较好的解决交往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积极的帮助他人,分享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人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表现了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此阶段的孩子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还很单纯、美好,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如何留下最美的一笔,让他们受益一生,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应和家长共同探讨、商榷,争取家长的认同和配合,不然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会让幼儿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冲突,这将非常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正文:
        本学期初通过了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再次渗透了幼儿分享行为理念,针对班级幼儿由分享物、分享状态等影响分享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讲述,家长也悉数了解了自己家孩子分享行为的层次,并针对不愿分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对主动分享、被动分享以及不愿分享的各种幼儿进行了举例说明等。家长在了解了这一理念后,积极配合班级老师进行家园合作部分的实施方法。策略如下:
        一、了解幼儿的分享意识现状,知道什么是分享,何时需要“出场”。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和家长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在幼儿园的集体或亲子活动中,首先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分享现状,为幼儿的改进策略实施奠定基础,接下来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家长们知道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但家长的密切配合不可分割,所以在开学之初进行了分享专题的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了解到家园合作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具体促进作用。在讲座中给家长举例,让家长零距离的感知如何促进幼儿分享,什么时候培养幼儿分享意识。比如:在画画时,当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蜡笔;玩滚球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外出吃饭时,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餐巾纸;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这些都是分享行为。但何时要行动呢?比如:在幼儿园之外的活动中,小朋友在广场上玩皮球,但只有一个可怎么办呢?家长就要学会引导幼儿分享物品。一天孩子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家里,明明开开心心的出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家长认识到,此刻需要他们出场了,关心的问候一下孩子,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到分享情绪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幼儿居住的社区,家长可以带幼儿一起使用社区资源,让孩子了解这些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家长带幼儿外出郊游时,鼓励孩子之间进行食物和玩具的分享,同时分享自己的心情等。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什么是分享,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胡宜萱小朋友一直是个很安静的孩子,跟她说话也总是低着头或笑着不说话,很少跟小朋友分享东西或者是点滴的心情,但是从开学初的不愿意分享到后来的被动分享,有时候还能主动分享,这离不开家园合作的一系列措施。开学初的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孩子目前的分享水平,接下来通过半日观摩,家长沙龙,以及一些社区活动,孩子分享的兴趣逐渐被点燃,分享行为也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中不断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在一学期的家园合作中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帮助建立和维护分享规则。


        在家长半日观摩活动中,家长在整个集体中经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有时候,幼儿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缺少分享规则的指导。有的幼儿害怕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玩过以后就弄坏了;有的幼儿只愿与自己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还有的幼儿想要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件东西时,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因此常常使用抢的办法或使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别人。因此,我们在提醒家长关注幼儿行为的同时,必要的干预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如在引导幼儿分享时,教会幼儿主动说明以下分享规则。
        1.文明分享。一起爱护分享的玩具,不能随意毁坏。若是毁坏了,要一起承担责任。
        2.礼貌分享。幼儿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事物时,学会用礼貌性的话语向拥有者表示请求。如:“我能和你一起玩这个吗?”用完之后,应该说:“谢谢。”
        3.平等分享。对于那些只愿与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的幼儿,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同伴共同分享也会很快乐。
        4.轮流分享。当几个幼儿同时对一件物品发生兴趣时,教会他们学会一个一个按次序来。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展示自己的才艺时,也应做到一个一个来,不能出现争抢现象。
        分享要在一个安全和平等的环境中,李希越的家长类型属于专制型家长,经常妈妈说一不二,有时候就要求孩子跟随做到,但孩子毕竟还小,爸爸的意识中就觉得孩子不听话,有些事情也不愿意和她说。但经过班级举行的一系列观摩活动和专题讲座,爸爸渐渐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中存在的不平等性,爸爸答应改变,事后也和孩子进行了交谈,一段时间过后,爸爸找到老师说:老师,谢谢你们让我和孩子交上了朋友,我在克制中和孩子越来越近了,昨天孩子回来告诉我,她交了一个新朋友,这是她第一次跟我说幼儿园的事,我跟她聊了很久......
        三、树立幼儿学习榜样,营造分享氛围。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家长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家园合作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我们班在每周图书漂流时,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家长学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家长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家长和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就让幼儿学习,或者是家长和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家园合作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有一次,骆梓阳妈妈告诉老师。骆梓阳在小区里玩的时候吧,与小区里的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辆小车子;还有一次,骆梓阳放学回去和爸爸妈妈讲述了幼儿园绘画活动,爸爸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孩子进行正面强化,鼓励其行为,并当众表扬他。
        总之, 分享是当今社会合格与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具有利他人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个体融入社会,被同伴和集体接纳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分享,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期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在经过集体的学习之后,分享深入的家长教育意识中,家长有了自己对分享的认识和矫正指导方法,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提高幼儿自信心,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使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信息:武迪(1993.1),女,汉族,安徽淮南人,本科,二级职称,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