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以 “美”育人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蔡巧巧
[导读] 现实生活中,大多一线老师深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
        蔡巧巧
        山东省淄博市经开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255000

        摘要:现实生活中,大多一线老师深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不少老师对数学美育的理解不到位,内涵认识模糊。另一方面,缺少将美育有效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招良策,从而导致小学数学美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使得小学数学美育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美育策略
        
        每一种学科有每一种学科的美,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数学学科的这种美 ,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甚至爱上数学,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借助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美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一直被认为较为复杂且枯燥无味,尤其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传统教学以教材为基点,只关注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忽略了学生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成直观的数学画面,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思维创造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通过图画、音频、视频等艺术形式将枯燥无趣的数学内容以直观的状态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仅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感官的刺激下发现数学知识里所蕴含的美。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将知识结构和思维逻辑带入到学生的脑海中[1]。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和数学综合素养。  
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美
        比起板板正正的填鸭式课堂教育,学生们更愿意通过观察生活情境来进行学习思考。

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方法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制造氛围,以情动情,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赋予数学课堂生动色彩,进而让学生感悟数学美 [2]。例如在学习黄金比之美时,课前教师播放芭蕾舞演员优美的表演视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课中教师适时呈现各种植物、动物、艺术、天文中黄金比之美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下潜移默化的感受到黄金比之美的同时深刻的感悟到数学美。又例如在讲述《方向与位置》时,可以以学校的建筑物为例进行方向与位置的学习, 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便深刻的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构造美。
        
三、运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数学审美体验

        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其参与课堂交流。传统的“一言堂”教育,忽略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动手能力的发挥,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审美体验。例如在黄金比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按要求实际动手测量计算身边美的物体,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黄金比之美的应用很多,从而深刻体会到数学美无处不在。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黄金比的知识创设一件自己的作品,然后全班展示交流,进一步深刻体会数学美。再比如在学习《包装盒》后,可以让学生再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比较与分析,构建数学模型 ,以动手实践的方式获得知识链接,了解知识和图形的构成,把抽象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进而培养数学兴趣和美感 ,深化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美不仅仅体现在严谨周密的公式上,更体现在它的方方面面上。小学数学美育课堂通过教师感悟数学知识底蕴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美,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数学课堂的魅力美,使其在未来的学习中增加兴趣探索,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在美育教育上任重道远,需不断修炼自身审美意识,并引导学生增强数学创造力。而学生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增进交流,互通想法,获得知识和美育的双向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新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美育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1)
        [2]孔令义.浅析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创设小学数学美育课堂[J].读天下(综合),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