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刘金霞
[导读] 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理解和学习能力进步有着直接的联系。
        刘金霞
        惠东县稔山长排小学    
        摘要: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理解和学习能力进步有着直接的联系。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这种思维扩散到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将间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面对各种一般问题、特殊问题、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思维更加灵活,解决方式更加多样。本文深刻分析直觉思维的概念,将直觉思维与教学培养研究,针对性提出了老师在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直觉思维  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
引言
        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直觉出现在逻辑判断之前,从而产生答案,再用逻辑推理判定答案,能解决问题和产生灵感。从数学领域到其他学科,再到日常生产、文学论证的方方面面,直觉思维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直觉思维在教育中的影响力,并把直觉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基础教学中。
一、直觉思维的定义与价值
        (一)直觉思维的定义
        所阐述的直觉思维,是一种依靠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思维。其特点是具有直接性,没有逻辑性,也没有言语性。
直觉思维,一是猜想,即未通过逐步分析和精确推导,仅因内在的感知做出的判断;二是灵感,即对某问题某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时,却突然顿悟。直觉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领域浸润已久,自我能力到达一定高度的积累。
        (二)直觉思维的价值
        现代数学教学体系非常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从小学的“加减乘除”到初中的“函数运算”,从高中的“解析几何”到大学的“微积分”,各种知识通过逻辑推理习得,各种问题通过分析演算解决。然而,“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直觉思维。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才能向国家输出创造型发明型人才,而不是机械死板的“做题家”。我国目前正从低端制造大国转向高端科技大国。国家对科技人才需求很大,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迫在眉睫。
二、数学直觉思维与小学数学教育间的联系
?  思维是一种大脑内部的活动,往往越早建立,越容易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初级教育阶段正是培养、建立孩子们思维能力的最好阶段。而直觉思维的建立需要依靠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所以在小学低年级进行这种积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另外,小学低年级学生因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不适合直觉思维的有意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数学基础知识,求知欲旺盛,想象力强大,联想丰富,对他们加以引导训练,有益于其直觉思维雏形的形成和这种思维在解决问题时的应用。但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育要求繁多,解题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很容易直接扼杀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我们应及时意识到这种问题,深刻反思,并将直觉思维的培养提上日程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三、培养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要在小学高年级就培养出学生的直觉思维思考能力,不是将这种创造性的扼杀。主要依据教学教材培养基础知识,结合学生阶段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培养。
如何在教学日常中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如何引导学生应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教材,联系具体知识具体问题,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整体教学环境,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做到。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准备关于创造性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接收知识最直接的渠道。学期初,发放教材后同学们大致浏览初步接触;学期中,老师围绕教材传授知识拓展材料;学期末,参考教材给出考试题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所以有关创造性、发明性的教材是培养直觉思维的第一步。在教材中设计更多突破常规的题目和答案,刺激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例如,雪融化之后可以是水,可以是土地,可以是雪人的尸体,也可以是春天。这类教材更应注重图文并茂,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脱离教条性乏味性,让学生越读越觉得有趣。教材可以联系数学基础知识设立有趣的题目,譬如几何图形组成的动物,数字迷宫等等,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学习,初步形成自己的直觉思维。
        (二)营造对应的培养环境
        如果说教材是直觉思维培养的种子,那么相对应的环境就是直觉思维培养的土壤。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环境比较单一,无非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大环境。老师主要为学生营造在学校的环境,并辅助家庭、社会中直觉思维培养环境的形成。首先,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开明的包容的。老师应鼓励并奖励学生自发的多样性思维,以及引导大部分学生进行多方位各层次的思考。在讲解一个特定问题时,要让学生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老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语言组织,尽量给学生带来有趣有料的效果。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也不能一味否定,而是要了解其产生答案是的思维过程,并针对这种思维过程确切指出问题。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猜答案,巧妙解问题。“不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同时老师应成为社会、家庭直觉思维培养氛围营造的辅助力量。老师可以引导、指导家长鼓励孩子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孩子在学校学到了直觉思维,在不明智的家长那里却被扼杀了。同时社会上可以举行一些有益于孩子直觉思维培养的活动,老师鼓励学生们去参加。
? (三)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
?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创造性等特点。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一种思维过程中的高度简化,能清晰的触及到思维的本质。但相当于某些领域的专家,学生们知识积累是阶段性的,他们的直觉思维往往不具备可靠性。但正是因为如此,老师更要鼓励学生们的大胆猜测、天马行空,并安慰学生不要害怕思维结果的错误。“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老师要鼓励学生的做到“大胆”,自己在答案讲解中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做到“小心”。这种“大胆小心”的有机循环过后,我们的学生才能跨能力跨阶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2+3+......+99+100=?”这类问题,它所需要的数学基础能力并不高,但是却需要很大胆的创新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学生不断形成直觉思维并通过直觉思维猜到正确答案时,这种喜悦的火花将点亮他们心中对探索未知的渴望。而通常的选择题判断题,更是能允许学生利用直觉思维找到答案,巧解题目。但是老师也应同时注重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验证,而不是另他们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
四、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直觉思维的特征,同学生的个性进行结合,结合环境的塑造,老师在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多个方面因素才能够实现。直觉思维的培养是对学生十分有益且现阶段教学十分需要的。要培养一个学生的直觉思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且老师起到主力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适宜的环境中,不同性格的学生均能拥有自己的直觉思维。
参考文献:
[1]曹文营.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31-132.
[2]数学直觉思维在小学阶段的渗透[J].曹晖,张玉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
[3]小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与训练[J].廖玉红.华夏教师.2014(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