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冯继鹏
[导读]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更注重题海战术
        冯继鹏
        摘要: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更注重题海战术,以基础的知识讲授和实践训练为教学闭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小学数学在思维教育上的局限性意味着学生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理解的不充分、不彻底。文章基于小学数学数量关系的理解教育展开论述,探讨相关教学应用策略,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数学思维;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课程教育逐渐侧重于素质教育层面的思维意识教育,对于学生的能力素养和认知水平格外重视,小学数学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集中“数学思考”这一特征开展课堂教学。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加强知识衔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纳知识,提升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这一层面上,文章基于“数量关系”这一概念,探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思想和定义知识,内容如下。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强化学生对于概念、定义的理解,从而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数量关系的变化。思维导图式的知识状图在一般意义上能够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思维意识层面更好地区分和理解知识本身意义和知识内涵的深意。把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具现化,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分清主次,思路清晰,忽略无用条件,提升对数学关系、公式、概念的敏感度,加强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1]。比如在解决归总问题时,区别归一问题的单一量标准,归总问题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变化就要明确个体与总数的关联性。例:小红家的早餐店原来一天平均卖出452份,来了新的面点师后,现在一天平均卖出638份。一份早餐单价3.5元,求问现在比以前多盈利多少元。又例如小红家买了很多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0g,一礼拜吃完,第一天意识到不够吃,于是后面每天比原计划多吃250g,问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这两类题目大都是通过文字表述来表达数学关系,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和数字条件的转化,让学生认清数量关系[2]。教师除了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变化,更重要是让学生理解完整的数量关系,结合题意,引导学生发现缺失的数量条件。通过这类设问,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类型开展分层教学,合理留白,让学生互问互答,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力,让学生看待问题时更加理性客观,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微课与导学案结合,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全新教学资源,符合碎片化教学的特征,知识点密集,教学内容简短,学习效率高,是翻转课堂理念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的创新教学模式。

导学案是相对于教师备课教案的基础内容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利用问题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让他们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主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在感悟和体验中培养学科思维与核心素养。微课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导学案,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参照,帮助学生合理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可以在课前备课利用微课与导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和差问题为例,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在于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只有明白这一原理才能够推演出复杂的应用题,而单纯的理论概念有一定学习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需要联合微课和导学案,为学生明确学习范围,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学案结合微课的形式,设置不同难度的和差问题,从原理性质的公式到综合应用题,从单一设问到多重设问,让学生在引导的过程中感受数量关系的推理过程,理解数量关系变化的根据,更加清晰地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种类,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理论知识基础[3]。

        三、重视公式符号语言教学
        数量关系的表现在于公式符号,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又直接关系,每个公式、数字所表达的含义都会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来强化公式符号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数学语言与数学关系对应的良好能力,从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去替代复杂的数学关系,亦或是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定义,转变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常识性问题。例如分数、小数的转变、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百分比与小数的转变,用算式表示60.107、48.75;用图形表达分数等内容,通过公式感,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数量关系的转化,让学生更好理解、 概括和表达数学知识。结合数学公式符号,能够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比如 “最多”“至少”“平均”“谁是谁的几倍”等关键条件,都起到改变题意或明确解题思路的作用,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有重要影像。


结语:小学数量关系的理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意味着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也是小学数学思维意识层面的基础理论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须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性,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加强对数量关系的掌握,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微课导学、提升数字敏感度、公式符号以及信息化教学等途径来强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量关系,提升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井敏.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2020,17(19):150.
[2]刘芳琴.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J].文渊(高中版),2020,(5):210-211.
[3]刘芳琴.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策略的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9):460.
[4]魏丽佩.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2020,(40):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