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叶耀廷
[导读] 由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关理论研究不足以及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有偏差,
        叶耀廷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育英小学分校   363700)
        【摘要】由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关理论研究不足以及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有偏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制定“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得数学教学出现了“伪生活化”现象,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本研究围绕此问题开展研究,深入剖析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表现,并提出应对策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成效。
        【关键字】小学数学;伪生活化;应对策略;教学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特性日益凸显。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融汇到生活中学以致用,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源于生活”,侧重于从生活中挖掘教学题材补充教学内容,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过度“生活化”以及教师本身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理解与实践的偏差会降低数学教学的逻辑性与严谨性[1],进而降低数学原有的知识价值,不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因此,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具象表现加以剖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表现
        (1)盲目追求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源于生活”的教学设计理念下,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刻意或强行将生活中的场景迁移至数学教学课堂中加以讲解,这种牵强附会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方式偏离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初衷,甚至存在“生活化”替代“数学知识”的趋势[2],小学数学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成为了生活经验的传授、生活故事的讲述以及生活场景的形象化表演,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逻辑性、科学性与严谨性,不利于小学生逻辑思维与数学想象力的锻炼。
        (2)生活化教学缺乏实践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的特性,其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生活故事、生活场景往往简单而直接,教师若无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将简单的生活案例与复杂的教学案例加以有机关联,强行关联只会使得小学生对生活案例中的数学知识提炼、理解、掌握存在偏差[3。
        (3)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数学教学“生活化”一时成为了主流趋势与发展方向,小学数学教师纷纷扎根生活挖掘教学案例,但很多教师缺乏生活化教学实践经验,所挖掘的案例难以真正体现数学教学重点,更不必说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启发与激励。例如在四则运算的知识讲解时,很多教师会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来设计教学案例,但大部分小学生缺乏购物经验,对教学案例的理解存在偏差,反而误导了学生对四则运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削弱了数学知识的独有魅力[4]。


         三、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数学“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知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不是所有数学知识都要通过生活案例加以融入与讲解,有效防止数学教学的过度“生活化”。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当积极邀请与组织生活化教学研究专家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开展专题研讨,对适宜生活化教学的数学知识点加以归纳以及典型教学案例设计,并利用相对完善的教学培训体系加强小学数学教师在生活化教学实践方面的学习,让教师从教学案例中体悟出“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真谛,适时应景地将生活场景嵌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成效。
        (2)教学情景“生活化”与“精炼化”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教学情景进行大胆地设想与详细地剖析,并巧妙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与其年龄及其生活经验相适配吻合的教学情景,真正实现“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精炼化”,解决当前的“伪生活化”问题。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普遍认知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根据已有数学知识测算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欧一天可以流掉多少千克的水?学生根据水龙头漏水的频率以及时间即可计算出具体的水量,这一精炼的教学情景不仅将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合进小学数学教学中,锻炼了小学生的基本数学计算能力,还能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水资源浪费以及节水省水的认知。
        (3)教学素材与方法“灵活化”
        教学生活化中的教学素材应当“应景适时”,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加深学生对教学素材理解的难度,不利于数学知识的传播与掌握。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素材时,务必遵循“接地气”的原则,即不仅与生活相关,还要高度契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数学教师在举例时可以多以“某小学”、“某班级”等为对象,或者假设的案例场景为学生普遍熟悉的场所,如当地的人民公园、体育公园、图书馆等,以拉近学生与教学案例之间的举例,同时又能以熟悉的生活场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也应当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度,如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操场开展丢手绢的数字游戏,通过由丢手绢的同学负责出题,随机选择同学回答问题,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的“伪生活化”不仅背离了数学教学的初衷,也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塑造与锻炼,适得其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对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拓展新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恰当地营造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愉悦,让数学教学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黄大强.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01):159-160.
[2]朱引珍.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应对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86):89-90.
[3]张庆荣.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1):67-68.
[4]李柱修.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J].知识文库,2019(21):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