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孙梅
[导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孙梅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第八小学 山东 滨州  256600)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那么,应试教育题海负担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生命活动质量是低劣的。生命主体在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反复从事着接受与模仿的机械训练,在极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这一生命主体充分展现生命活动的主动权。新世纪的前叶,“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受到教育界普遍而热烈的关注。“凸现生命活动意识,关注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用生命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学生的生命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生命活动的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用生命活动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教学,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分层探索。
        既然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命,那么,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即无视生命的存在。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缺憾,便是学生差异意识的失落,以至于教师盲目加重每一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鉴于这样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首先应该承认并尊重每位学生生命主体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每位学生根据各自的认识背景,展开分层次的自主探究,从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小学生课堂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前提。
        例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出示例题“0.155÷0.05”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认为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经过对自身的知识背景进行搜索和整理后,提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意见:⑴直接模仿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即被除数有3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3位……⑵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算式转化成学过的算式进行计算;⑶给两个数加上单位,使之成为0.155米÷0.05米,再将它们转化学过的155毫米÷50毫米进行计算。教师对这三种意见进行鼓励后,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具匠心的探究活动:如果觉得自己能算的,请你按照自己的计算方案尝试进行计算;如果觉得自己不能计算的,请先跟老师一起从简单问题入手进行研究。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大部分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小部分学生围在教师的讲台前,研究“牛奶0.5元一瓶,3元可以买几瓶牛奶?”这样的简单问题。
        表面上看,教师只是创设了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根据各自的学习背景产生大胆的猜想,并由此展开不同程度的分层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背景进行了相应层次的探究,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从实质上分析,这正好符合了尊重差异、尊重生命的人本主义思想,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这一现代教育理念。
        二、肯定生命内在潜力,鼓励学生放手研究。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一个单纯接受的容器。一方面,由于反复的进行机械接受与模仿训练,学生的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是纯粹的接受,学生的主动性被严重压抑,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久而久之,还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教学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的知识就是教师给予的,学生自身没有任何潜力可言。这无疑是彻底否定了学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力求凸现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被动接受的压抑局面,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热情,使短短的40分钟充满生命活力。


        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第三册)“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以后,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题目:你知道吗?一分钟老虎可跑 米,马可跑300米。豹可跑 米,长颈鹿可跑 米。这道题在参考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于是课前我向学生布置了提前查阅有关资料的作业。上课的那一天早上,好多同学拿着《少年百科全书》、《动物知识》等一些书籍兴高采烈地来找我,说他们找到了答案;还有的同学十分骄傲地告诉我他是从网上查到的;也有一些学生说他们是通过向家长请教知道的。上课时我对孩子们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并让孩子们把查到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忽然一个学生举起手说:“王老师,刚才我们说的都是这些小动物一个小时里能跑多远,但书上这道题问的是它们在一分钟能跑多远?”又有一个学生说:“对,但是一小时等于60分,我们可以算一下。昨天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已经算出来了……”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查到狮子每小时大约也能跑1000米。”紧接着又有许多小手举起来,争着要把他们看到的其他信息告诉我,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看着那一只只小手,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看来通过查资料你们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的知识,对吧?不如用你们知道的信息办一期数学小报,怎么样?”孩子们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为期半个月的创编数学小报的活动开始了。
        在以上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无余,教师的指导作用恰到好处。究其原因,是教师充分地认识到了学生作为生命主体所具有的内在潜力,并能创设良好的氛围去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力,让学生放手投入到了对应用题解决方法的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去。这样的教学,走出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例题讲解——模仿训练”的封闭模式,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过分接受”的负担,在真正自主的探究学习中进行了一次主动而充分的课堂生命活动。
        三、展望生命生存需求,培养学生生存技能。
        传统教学的着眼点,除了知识的积累,就是技能的掌握。但仅仅这一些,就能满足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一味偏面的追求,只会过分的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其未来的发展与生存却收效甚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已成为当前极为推崇的教育理念。相对应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展望学生生命的生存需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鉴于这样的认识,数学教学就不应仅仅着眼于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选择批判、交流合作等一系列与之生存息息相关的素质,为学生终身的主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出示屋顶的房架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实践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由于被动接受而带来的负担,更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这应当成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凭借其巨大的内在潜力,主动探索,积极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本由于大量模仿而带来的“负担”也将变得不再沉重,原本由于反复接受而造成的“低效”现象也将逐步改善。课堂教学这一生命活动也因此变得充分而有生气。这不就是素质教育观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所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