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湖北宜昌英杰学校 443000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科目中一种独有的思考方式,是高中生执行贯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部分。如何将时空观念渗透到高三历史复习的学科中来,是笔者接下来浅谈的部分。笔者执教高中历史8年,对高三备考阶段的历史复习如何结合时空观念有一定的事件经验,希望对高三历史复习中渗透时空观念素养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时空观念;高三历史复习;改革开放;渗透策略
一、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随着高中生新教材体制的不断改革,历史教学由于其特殊性,我们要在各科教学为依据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发生的历史,能够帮助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正确的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并将上述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到所学科目中来,能够根据已经发生的历史给予客观正确的评判,对我们德育发展践行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时空观念是现在教师教学重点问题,我们要以此为据,进行历史复习和历史教育中的深入改革和探讨。
二、时空观念概述
历史学习的最基础的部分。把它细化了来说,是针对特定时间发生的事件,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历史的了解和对你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建立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显现历史全貌的方式,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对青少年的三观养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以“改革开放”专项复习为例,浅谈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一)着重对学生进行时间与空间认识上的培养
想要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渗透时空观念素养,就需要加大对学生关于时间与空间认识的培养力度,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还可以将学习到的相似的古今知识、中西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比较,在对比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物之间的延续以及世界的差异与统一。
举例子:我们在复习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及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各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和起止时间进行系统的整理。之后,还要鼓励学生立足每个时间大事记划分依据,挖掘出各个不同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并结合年代和特殊时期背景下的新中国进行联系,使其历史主线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帮助学生记忆。
(二)提高对历史地图的运用频率
历史地图是对历史课本中较难理解的内容设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历史地图因其自身特有的直观性特点,因此可以达到文字叙述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是历史教材内容中地域空间的一种直观表现,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历史地图根据历史事件的不同通常会分为多种形式,如军事路线地图、物产分布图、山川河流分布图等,是渗透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有效形式。
举例子:在复习有关中国改革开放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许多学生对中国为什么要持续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原因理解不够透彻,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轴图》与《2001年中国加入WTO》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分析。通过两个图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地方被划分成了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这是改革的第一环节,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对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随着中国自身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实力的不断加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大国地位日益凸显。我们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中国国力突飞猛进,经济水平得到大力提升。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这都是我们这些年不断改革与开放并存的结果,通过历史地图的结合,使历史事件的发生缘由变得易于理解且方便学生记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三、加强中外历史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通常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是分开来进行的,这不仅使学生无法更好地完成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对接,而且对其历史的系统性学习和历史水平的提升也有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我国历史与国外历史进行结合复习,从而有效渗透了时空观念素养,提升了复习效率。
举例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农问题;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对外开放的过程和特点,这都是高三的核心考点。如何将农村城市经济改革的特别完整呈现出来。这可以通过针对复习的世界史内容发生时间,分析此时期下我国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状况等,使学生在中外历史的对比复习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此复习过程同时也是时空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具体表现。
结束语: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时间与空间的相互结合,是当下历史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时空观念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从而有效达到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志鸿.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85):141.
[2]文邦英.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J].林区教学,2018(9):81-82.
[3]隋方凤.情景教学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