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衔
威海市文登技师学院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交普通高中起步较早,现在普遍建有信息化多媒体机房、多媒体教室,楼与楼之间及部分楼层铺设有光纤网络。学校的信息中心搭建了校园数字平台,用于存放日常多媒体课件、微课等资料,并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各校开设的基础计算机课程达10余门,全面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的基本能力,且近年均组织了十几次教师信息化培训。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上多下功夫,首先要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水平,要理清信息化建设思路,做出整体规划,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落实。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顶层设计问题。对于信息化建设,政府对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顶层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学校缺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在整体规划的建立中,完善的顶层设计方案极其重要,它是若干年中建设的蓝图和目标,引导和监督各阶段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实施。近年来,中职学校根据国家和山东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难以实现科学化,造成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建设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相对于高校来说,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要晚的多,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建设资金的压力长期存在,资金问题是学校建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学校的办学经费及办学资源本来就相对不足,难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建设效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并且,制订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其中各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建设时序的安排对学校信息化实际应用成效的发挥影响较大。
3.专业人才问题。学校的信息化技术,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在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中,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没有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仅靠一些计算机教师作为兼职人员从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专业人才得到信息化建设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因此,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投运后运维问题。投运后的信息化项目或系统在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实际效益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应用系统与学校各处室部门的管理需求、日常业务的处理流程的匹配度不高,影响了各部门使用的积极性;部分建成的数据资源库的共享性差,没有为资源共享带来便利;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普及使用情况和深度使用情况未达到原有的预期;校内数据标准缺失,数据中心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大数据应用定义模糊,等等。
同时,建设成功的系统,若运维机制不科学,得不到长期有效的维护,不能保证正常运行,将导致系统运行不畅或时而中断,必将严重影响系统效能的发挥,甚至可能导致系统瘫痪乃至废止。
三、解决的措施
1.学校大力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信息化项目说到底是学校里的新生事物,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年来,教育系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硬性指标,学校在按照国家和省市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要做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制度配套、资金落实工作。第一,学校要配套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建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由分管校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第二,要建立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建立健全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进行的发展过程。学校要立足长远,让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有延展性和连接性。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创建高效、先进的数字化校园,让师生享有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因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扩展,如何对接,必须有一个科学规划。
2.投入大量资金
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中,基础性的建设必须到位,比如校园网络中心的建设,合理的拓扑结构和高质量的布线施工,购买与功能相适应的应用服务器等等。
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学校必须通过增加资金投入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为信息化提供硬件支持。
3.引进高技术人才
为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问题,学校可通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社会选聘等方式,引进从事过网站维护、数据库管理、软件设计、线路维护等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到信息化建设中。同时,还要派出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国内各类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也可邀请国内知名专业人员到校举办讲座,提高管理水平。
4.高效运维系统
为解决信息化应用系统与学校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影响使用的积极性的问题,在采购各类软件运行程序时,应由教务处牵头,学校所有相关部门均派出业务人员参与研讨,同时邀请专业人员参与座谈,制定采购的具体数据,以保证采购投运后的信息化项目或系统的数据资源库的共享性,采购协议中需注明对研讨中存在的运行问题及运行后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并随时跟进,以避免访问困难;安排专业人员学习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管理,在校内进行推广答疑。
同时,建设成功的系统,应根据学校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由教务处或责任部门每月向学校汇报一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网络防雷管理、服务器备份管理、负载流量管理、数据库加密管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依法依规加强管理、推动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保障设备和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延长了硬件寿命,使系统长期有效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作用。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980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EB/OL].[2015-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67/s3054/201501/t20150119_189492.htm.
[2] 蒋付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思考《职教通讯》2019(18)5-7
[3]吴勋.对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与思考《职业》G7172017(36)21-23
[4]王欢欢.浅谈学校信息化建设会议G6272018-01
[5]曹成强。对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与思考《中国新通信》2018.07-191
[6] 王东剑.学校信息化建设初探《名师在线》2019(22)5-6
[7]张懋功,张宪伟.云南年鉴201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