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笑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摘要:趣味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有趣、高效。本文通过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音画结合、律动体验、教师示范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四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思考和探究初中音乐教学中趣味音乐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教学手段;音乐教育;趣味课堂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学手段进行激发和培养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像魔法师一样,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良好氛围的烘托下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理解。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也不容乐观,因此,本文以《彝族舞曲》一课为例,探索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构建趣味音乐课堂。
一、音画结合——创意境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音乐课堂的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每次上课都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作为开场白,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尤其对于音乐课来说,更需要一个充满趣味和活力的导入,在开场时便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环节虽然结构短小,但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
如在《彝族舞曲》的导入部分中,我带领学生跟随极具彝族特色的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拍手进入教室,并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在屏幕上滚动播放彝族的风俗图片,使学生在进入教室的过程中,情绪被欢快的音乐带动,目光被屏幕上的图片吸引,将学生带进了彝族歌舞的氛围。
2、营造意境,贯穿舞会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画面是凝固的音乐。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予了学生双重作用下的感官刺激,如果音乐课上只有声音没有画面,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音乐去理解它所表达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音画结合能够让音乐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直观,使情感表达更为准确。音画结合仅用于导入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不会让学生“出戏”,才能够营造意境,让课堂变得完整。
在舞会的三个篇章中,我同样以音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耳中有音乐、眼中有画面,聆听《海菜腔》时,画面是彝族姑娘们大展歌喉;欣赏《烟盒舞》时,看到的是曼妙的舞姿···每一段音乐都有相对应的画面和情节,让课堂更加生动,免于枯燥,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二、律动体验——增感知
律动能够使身心得到放松,减少束缚感,能够让人动态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也能让课堂“动”起来,避免了“死气沉沉”的状态。
1、借助纱巾,感受音乐特点
在本课中,我共设计了四次挥舞纱巾的动作。
第一次是通过聆听彝家人民的歌谣,用挥舞纱巾的方式来表达歌声的情绪,让学生在柔和的挥舞中,感受这段柔美、抒情的旋律;第二次是在音乐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用不同的挥舞方式去表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即兴性,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动作,最后选择一位最能抓住音乐特点的动作作为代表来体现彝家人民激动的心情;第三次则是遇到了重复乐句,让学生通过听辨,用自己学过的表现方式来展现;第四次是在男青年独舞时,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或向上抛纱巾、或用力甩纱巾,已经会去思考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现音乐了。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跟随自己的感受去挥舞,课堂一度十分活跃,学生们都开心、用心地去设计动作,在“玩”中表现了柔美、激动、雄壮的音乐特点,感受了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
2、借助舞步,感受斗舞大会
既然是舞会,那么一定就有斗舞环节,这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乐曲,我在男青年独舞的部分设计了男生表演的舞步,男生们跳得很帅气,很快就学会了这段舞蹈。在这段欢乐的、粗狂豪放的男青年独舞中,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很快便进入了状态,在通过亲身参与到音乐的过程中,体验着、表达着音乐的情绪以及速度的变化。
三、教师示范——助理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音乐教学光盘里早已有了范唱与伴奏,教师的示范作用似乎在逐渐被弱化。但多媒体终究只是个机器,而教师是可以传递情感的人,多媒体永远无法比拟和替代教师示范所表现出的生动的即兴感和现场感。尤其对于乐器示范来说,配套的课件光盘里只有音频,本身就与实际音效有所差别,更是无法与现场实际的演奏效果相比。在本课中,我就加入了教师范奏,加强了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为课堂增添了真实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对乐曲有了更直观、更深层次的理解。
由于本课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我便运用了自己琵琶专业的优势,将琵琶带到了音乐课堂,化身为琵琶手,为同学们演奏彝家舞会的音乐。当我向学生展示出琵琶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的惊喜与期待,乐器的实物展示很好地吸引了学生,也让学生近距离地观赏了琵琶、认识了琵琶。而在演奏过程中,学生们更是个个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他们也许没想到平时用钢琴作为伴奏乐器教唱歌的音乐老师竟然还会弹琵琶、用琵琶来给他们上音乐课。
学生们的反应令我欣慰,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专业带进音乐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用最直观的方式认识了琵琶这项乐器,理解了琵琶演奏下的《彝族舞曲》所表示的含义和传达的情感。
四、技术助力——浓氛围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音乐课堂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相比于传统音乐课堂依靠录音机、黑板和粉笔来授课的模式,信息技术所展现出的形象生动、声情并茂、高效便捷等优势,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更多可能。
1、运用答题器,全员参与答题
传统课堂中的问答环节一定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或几个答案,并不能够掌握所有学生的答案,甚至不能确定是否所有学生都在认真思考问题。答题器的出现,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打破了答题人数的限制。我在本课舞曲听辨的环节中就运用到了答题器。这是我的学生们第一次用答题器作答,每个人都很新奇、兴奋,都在认真思考后慎重地按出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答题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答题中,也将教师的关注点从某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遍布到所有学生,让整个课堂变成了思考的海洋。
2、运用iPad,加强合作能力
iPad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它大多时候是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闲娱乐的工具,在课堂中较少出现。将iPad带入音乐课堂,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增强教学成效。
在本课中,我将“斗舞大会”里不同舞种的听辨设计成了一道连线题,学生六人一组,每组一个iPad,通过小组共同学习、讨论,在iPad上连线作答。学生们的讨论激烈而又认真,无疑,这种作答方式拓展了教学空间,促进了课堂氛围的活跃,也加强了学生的小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可通过音画结合营造意境,利用律动体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通过示范助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方式方法,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让课堂更有趣味性、更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邓雅文.论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有效手段.[J].大众文艺,2012
[2]冯曼芬.音乐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8
作者简介:韦笑(1993,6-),女,山东滕州, 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