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教学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姜帅 张明星 王成皇
[导读] 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区分层次,充分认清教学对象的前提下
        姜帅  张明星  王成皇
        武警士官学校  浙江杭州  314000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区分层次,充分认清教学对象的前提下,给出相适应的改革,不能盲目的同一个标准,搞一刀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因材施教

        教学改革是院校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尤其是最近几年,教学改革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关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各种言论也是层出不穷。教学改革改的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充分认清教学对象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是知识的灌输者,在一堂课中,教师应该把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在课堂上,有条理的讲授出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但是这种课堂或显得刻板,甚至程序化,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近几年全国范围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不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学会及时转变观念,要学会从一个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一名知识的领路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不应该再是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当然必要的尊师重道还是要有的),而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和睦关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消除了学生因对教师的畏惧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从而愿意主动找教师探讨知识,又加深了教师对每名学生的了解,便于更好更系统的总结全班学校情况,科学规划后续课程进度。同时,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领路人,还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人,课堂上除了传输相关知识,还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正确三观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了解的学生学习情况,紧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提前谋划,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堂课授课效果要有效且高效,教师除了课前认证准备好内容之外,还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方法,是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知识点的接收程度与速度也不尽相同,而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性,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因素。一堂高效的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传统的板书形式教学虽然有它保留时间长、重点一目了然的特点,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进行实时更换更新,但是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用略有欠缺,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时代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
        多媒体教学手段方便、快捷、高效,可以用图文并茂甚至VR三维立体影像的形式,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能够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活跃学生课堂气氛,通过刺激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滞留时间短,不方便学生及时做笔记;制作时间成本高,动画、音视频需要花费较大时间去整理;课程进度程序化,无法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实时变更;课堂总结直观,重难点表述空洞。
        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都各有各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板,要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靠单一教学手段是很难上出一堂精彩的课的,需要合理融合使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手段,根据课堂实际效果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由教师自由选择在什么时候采用传统板书进行讲解,什么时候采用多媒体讲解。无论是传统板书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了解,不能太过于依赖,打铁还需自身硬,武器虽好,但是还要有人会用。


        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另外一个主要参与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概括来说,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包括如何引导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知识,如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技能等等,可以说,一堂课的精彩与否,可能大部分看上课的老师,但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这堂课结束时,学生把这堂课的内容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一堂课纵然十分精彩,但是最后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也一样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学生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材施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这一解释意思也经常被很多专家、教授、名师拿来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因材施教是这个意思吗?本人不敢苟同。因材施教典故出自《论语?为政》“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直接以“因材施教”四个字出现则是在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词典给出解释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个人认为因材施教应该是根据不同人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向不同的目标进行教育,而不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向相同的目标进行教育,就像郑观应说的,区分类别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分别向学者、商人、医生、工匠等不同的职业方向发展而进行教育,而不是通过不同方法,强行将学生都朝着学者或者其他某一方向去教育。
        还有一批学者或者所谓的专家常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言论是最无耻的无稽之谈。倘若如此的话,那么为什么全世界各个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级都有学习好的,都有学习差的,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就好比,一块朽木,一块花梨木,花梨木可以做家具,也可以做柴火,但是,朽木,只能做柴火,无论什么级别的雕刻师,都无法把朽木做成家具。所以,生源素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最近几年,私立学校发展迅速,升学率也非常高,难道私立学校的老师就真的都比公立学校老师强?不,是他们利用了学生家长的心里与社会导向,在招生的时候划分三六九等,招手了相对数量较多的优质生源。没有本来就相对优秀的优质生源,就算是再厉害的老师也是无奈。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去中专、高职授课,同样一年,试问他能带出与其在重点学校同样的业绩吗。
        四、辩证看待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活动,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学改革,不能只改教不改学,最后成功与否还是要看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只是一种服务、引导手段。根据不同的层次的教学对象,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计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效果。教学改革是一个社会命题,不是仅仅靠学校、老师就能实现的,需要学生和家长,甚至是社会的配合,毕竟一些社会风气会影响到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能否贯彻落实。
        结束语
        麻雀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雄鹰的高度。教学改革,请同时关注教与学双方的主体,谈教学改革,也请客观认识学生主体的真实情况,区分层次合理改革,不能盲目一刀切,不能正视教学对象的改革都是徒劳的。
        
        参考文献
        [1] 水Mu育儿.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观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J/OL].今日头条,2019-10-21 10:45:42
        [2]唐伟.“三色作业本”是对因材施教的曲解[J/OL].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11-02 1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