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低年级教学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叶珍妮
[导读] 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叶珍妮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滨第三小学
        摘 要: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小学科学课程是对小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措施进行分析,旨在给同行借鉴。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 教学措施; 分析
        一、引言
        伴随新课程改革新的推进,小学科学教学被提到了与语数英并驾齐驱的位置上,颠覆了传统观念上把科学课视为副科的思想,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冲击,构建科学核心素养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改背景下要求科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真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一种自觉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简单的说是通过科学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学生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会学习、善于探索、有创新能力、懂科学的人才。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科学学科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多元化制定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主动参与学习,让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养成。
三、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措施分析
(一)重视科学课的教学。课程改革前,小学科学课只是一种摆设,没有专业教师,几乎是由语数教师兼任,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原理,讲解肤浅,简单带过;没有专用室、实验仪器配备不足;科学课常常被语数教师挪用。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学校要按照学科要求开足课程;要配备专业教师上课;配置专用教室;购置充足的实验器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内容增设实验器材;不可挪用科学课;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按计划完成。
     (二) 转变教师教学思想,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科学教学是以赶任务、赶进度,应付上级检查为目的,教师上课不备课,一言堂,本来是以探索为目的、以探索为学习方式的小学科学课堂被教师说教代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思维被扼杀。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 注重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把探索的问题,以精美课件、动画故事等形式用多媒体播放。或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和教学悬念,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如在学习《蚂蚁》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红蚁和黑蚁》的动漫片段,蚁后、公蚁、工蚁、兵蚁怎样分工,红蚁和黑蚁怎么打架,蚂蚁之间如何传递信息,如何搬运食物等把学生带进了蚂蚁王国,激发了学生探究蚂蚁的兴趣和欲望。
   (四) 在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积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善学乐学的好习惯。如在学习《蜗牛》这课时,根据教学条件,可以采取室外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如:蜗牛有脚吗?蜗牛是怎样爬行的?蜗牛有几个触角?它的触角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蜗牛的触角一碰就缩起来?你可以画出一只蜗牛吗?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喜欢吃什么?蜗牛有听觉吗?蜗牛有味觉吗?蜗牛有视觉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带着放大镜、玻璃片、小棒、酸醋等实验器材,走到校园捉蜗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小组汇报,得到这样的信息:蜗牛喜欢在湿、暗的环境中生活;蜗牛没有脚,靠腹足爬行;它有四个触角,它靠触角识别周围的环境情况;通过敲物体发出声音,大声喊叫,蜗牛没有什么反映,证明蜗牛没有听觉。通过把酸醋滴到蜗牛的触角上蜗牛的反映,证明蜗牛有味觉等。会学习是一种能力,它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五) 开展探究学习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享受的任何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的成果,所以小学生从小要树立科学精神,养成探究意识。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探究内容进行:“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验证猜测”等系列活动而获取知识。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这内容。教师没有告诉学生的结论,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明确实验目的。从实验器材的选择准备,实验设计,猜测,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实验记录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独立完成。学生分工合作,严格按要求正确完成书本两个实验。实验一通过往矿泉水瓶吹气,水位升高,水从另一条吸管流出这现象,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实验二通过放纸巾的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不湿这个现象,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假如实验失败,要找出原因。总之,科学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渐变成自觉行为。
        (六)课内和课外探索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教学中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如学生在完成《空气占据空间》书本上的实验后,教师提出: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索。书本上的实验思路,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火花。根据学生反馈,有的拿乒乓球、塑料块,小木块浮在水面上,用透明水杯倒扣把它们压入水中,看见浮水上的乒乓球、塑料块、小木块等被压到水底下的现象;有的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木板上浮在水面,用透明的水杯倒扣压到水底,直观的看见水底下的蜡烛不灭。总之,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都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多实践验证,让学生多体验、 多探究,在猜想、实验探索中获取真知并形成自觉行动,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通过指导学生有计划的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发明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把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拓宽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四、 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作为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教师任重而道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构建新的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学习,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玉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7):13-14.
 [2]胡涛. 基 于 核 心 素 养 小 学 科 学 教 学 目 标 的 设 计 策略[J].新课程,2018(28) :18-19.
[3]曹国英. 走进科学世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3)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