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 Sort方法的高校专业课全英教学人才选拔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王莹
[导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为了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王莹
        (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省烟台市,264005)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为了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的大学正在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专业课英语教学机会。2017年,烟台大学开始计划实践专业课全英教学,决定在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8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并开设实验班作为全英教学试点。本文将以专业课全英教学定位为切入点确认人才选拔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排序法(AHP Sort)设计专业课全英教学学生选拔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模式,精准的进行人才选拔,并形成专业课全英教学数据平台,为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专业课全英教学,人才选拔,AHP Sort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专业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200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本科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教授一般内容课程,因此不少高校都开始尝试专业课全英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课全英教学是授课过程、学生参与课程以及成绩考核全英文的一种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创造性学习的高等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使他们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市场中具有竞争力,从而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Yang et al.,2019)。
        2017年,烟台大学开始计划实践专业课全英教学,决定在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8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并开设实验班作为全英教学试点。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定位专业课全英教学、选拔学生、评价专业课全英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为学校的专业课全英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实施方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以专业课全英教学定位为切入点,构建专业课全英教学学生选拔评价因素体系,精准的进行人才选拔为后续开展实验班专业课全英教学和成功培养人才打下良好的生源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专业课全英教学是高等教育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内外关于专业课全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崔雪,2008;李文娟,2013;陶芸,2017;Huang,2018),对专业课全英教学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深入研究和讨论(马吉平,2014;詹君恒,2017,Zhang,2018;Jiang et al., 2019),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从研究方法上看,对专业课全英教学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种。王贤纯等(2007)结合教学理论强调了多媒体和校园网对专业课全英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从课程安排、教材选择和学生要求等方面出发,形成了较为详细的教学实施方案。杨洪等(2016)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两课四法”的专业课全英教学模式,并指出师资水平、学生英语能力和教学方法等是影响专业课全英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王茹和万芹(2019)以工科专业课程为例,从理论上研究了大学本科课程专业课全英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和总结了影响专业课全英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及学生、教学课程及教材、教学模式。Yang et al. (2019) 分析和总结了专业课全英教学在中国高校实施的主要困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专业课全英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也不断涌现。陈峻等(2013)对本科专业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认同度出发,设计了包括“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掌握”、“考核和交流形式”、“学生综合建议”四个方面的评价尺度,结果表明学生对专业课全英教学是持有积极态度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英语和专业能力提高的。李颖(2017)分析了全英文授课对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学术能力的培养质量,结果表明对有明确目标且自主学习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教学质量改善,而对其他学生的影响较小。陈淑燕等(2017)从教师授课满意度、授课内容认可度和学生受益程度三个维度构建了专业课全英教学评价表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课前将中英文词汇表给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效提高专业课全英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信心。
        从研究对象上看,对专业课全英教学的研究主要分为对教师团队的相关研究和对教学学生的分析两种。教师方面的研究认为,师资水平是专业课全英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专业课全英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专业课全英教学应该以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为优,应该加大已有师资的英语培训和全英语教学人才的引进(叶蓓,2009)。燕春蓉(2012)提出授课教师必须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全英文授课能力;阎志军(2014)认为全英文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外语的实际运用,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听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全英文课程学习的心理障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早适应专业课全英教学、学会运用全英文思维学习新知识,对提高专业课全英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关于对学生的研究,Huang(2018)深入分析了学生在专业课全英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克服方案。Zhang(2018) 从中国的教育政策角度分析了专业课全英教学对国内学生国际化培养和吸引留学生的双向重要性。Jiang et al.(2019)分析了专业课全英教学中教师的实践与认知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指出教师教学中应平衡好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表现为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来阅读学科文献和寻求学术信息。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全英文授课的重要性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出了很有启发的结论。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实证分析基于对因素的绝对评价,缺乏对因素之间的比较分析,因而会导致问卷回答者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从研究对象上看,侧重于教学师资的研究,而对学生方面的研究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状态,没有从人才选拔上进行基础研究。已有的人才选拔基准基本都是英语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适应性等其他重要因素,无法进行精准人才选拔。基于以上两方面不足,本文将以专业课全英教学定位为切入点确认人才选拔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排序法(AHP Sort)构建专业课全英教学学生选拔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模式,精准的进行人才选拔,并形成专业课全英教学数据平台,为今后研究提供依据。
三.基于AHP Sort方法设计全英教学人才选拔模式
        本文主要采用德尔菲专家法和AHP Sort设计专业课全英教学人才选拔模式,德尔菲专家法用于学生选拔影响因素的确认,AHP Sort法用于计算学生选拔因素的权重,采用SORT排序规则来确定备选学生的综合排名。通过SORT排序规则,可以全面的、多维度的来比较学生的综合排名。
        德尔菲专家法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在充分了解专业课全英教学定位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每个专家的观点都会被收集,因此准确性高,比较适用于像专业课全英人才选拔这样的处于研究初期基础阶段,积累数据不够丰富的研究主题。AHP Sort方法是Ishizaka教授在2012年提出的方法,此方法既保留了AHP双向比较的优点,又减少了因素间的比较次数,且可以同时评价定量和定性因素,操作简单,问卷形式容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及决策问题中。
        本研究将在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全英语教学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团队教师每学期会负责至少一门专业课的全英教学工作,因此可以一手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并进行问卷回收和数据分析。2018级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入校时被分配在两个班级里共计140人,军训后将全英班选拔信息在两个班级里进行宣传并进行意向学生报名工作,学生选拔工作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选拔工作首先为确立专业课全英教学班学生选拔条件的确定。将通过德尔菲专家法,即领导班子和一线教师的讨论,确立专业课全英教学班学生选拔条件,初步选拔条件如表1所示。考虑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适应性、年级学科限制、英语水平等以保障有需求且有能力的学生优先获得专业课全英教学的机会,做好实验班的榜样性作用。专业课全英教学对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素质和英语能力是专业课全英教学的基础,是专业课全英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同时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精力和努力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专业课全英教学班学生选拔条件的全面性直接影响着后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开设专业课全英教学的成败。
        
表1 专业课全英教学班学生选拔条件

        将基于表1的选拔条件运用AHP Sort方法选出第一批专业课全英教学班学生。运用学生选拔指标体系构建因素间的相对比较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指标的权重),由指标权重,则可以计算出每个选拔因素分数进行排序。最后,在SORT排序规则的基础上,由学生选拔评价矩阵衡量有意向参加全英班授课的备选学生,可以得出学生的因素组合得分逼近距离向量。由组合得分逼近距离向量推导出每个学生在每个选拔因素下的综合排序。
        基于AHP Sort方法对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8级有意愿参加专业课全英教学的人才进行了选拔模式的实践工作,实际报名人数为78人,首先对78名候选学生进行“英语水平”评定的定量因素数据收集,包括高考英语成绩、大一入学英语测试成绩等;其次对因素“基本素质”和“学习适应性”通过定性的主观问卷评定进行信息收集,最终对候选学生进行综合排序选拔出前三十名学生作为全英实验班的学生。
        在对18级第一届全英班学生的授课过程中也在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持续评价与意见反馈,发现很多学生反应由于专业课是全英授课因此相同学时下全英班比普通班学生所学内容要少,对于考研的同学影响比较大,需要课下额外花费较多时间把知识点补齐。针对此问题院里开展全英实验班学生培养目标会议,对19级全英班学生的选拔条件做了相应调整,添加了因素“是否有出国深造意愿”。增加此学生选拔因素的主要目的是更加准确地对全英班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界定,增加进入实验班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把学生选拔的时间前置到大一开学的第一学期并只设置一门专业课进行全英教学,为了更好的让实验班学生适应全英教学环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用调整过后的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19级学生进行了选拔,共选拔出二十八位同学进入专业课全英实验班进行学习。在对19级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意见反馈时,明显对所学内容过少的意见有所减少,同时对教师授课的专业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可以看出针对全英实验班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学生选拔有了初步效果,有意向出国深造并且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占据较大比例,他们对于全英授课的基本适应度要求高,对教师的授课专业性要求更高而对授课内容的丰富度有一定的包容性;同时发现19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明显比18级学生要高,主要原因总结为18级学生的选拔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英语水平,因此学生基本都是学霸型的内向型学生,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而19级学生的选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出国意向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富裕,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和表达意见的意识,因此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加容易,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更加显著。在学生的培养中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专业课全英教学班学生选拔条件,以保障所选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的效果性,为今后学校全面开展专业课全英教学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结论
        本研究具有对专业课全英教学学生选拔模式设计的理论价值和教学改进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首先,设计的学生选拔条件可以完善专业课全英教学中对学生选拔相关研究的缺失,为确保专业课全英教学学生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此专业课全英教学班学生选拔条件可以随着政策和学生学习环境改变而进行随机调整,以保障所选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的效果性。实践意义:由于全英文授课尚属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复探索,全面的学生选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教学模式,培养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构建持续评价体系有三方面的实践意义:对于教师,可以对高质量学生的教学培养因地施教,进一步增强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英文教学能力和技巧;对于学生,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和专业的英语水平,并锻炼国际化思维;对于学校,可以提升学院和学校的办学国际化水平,培养更高素质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通过理论框架和现实实践有机结合,设计了适合烟台大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专业课全英教学学生选拔评价体系,为后续其他专业的专业课全英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创新之处有二,首先,避免了学生选拔以高考分数单一条件为标准,缺乏全面性过于独断的缺点,综合全面进行因素收集并全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第二,本研究采用AHP sort方法可以全面考虑定量和定性因素,更加客观全面且因地制宜的进行人才的选拔为后续学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在学生选拔的基础上加大后期学生培养中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意见的及时反馈,建立健全从学生选拔到过程培养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全英授课的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列表:
[1]王贤纯,陈平,曾雄智,王美迟.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68-69.
[2]杨洪,郭玲香,刘松琴,林保平.有机化学专业课全英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S1):172-174.
[3]李颖.高校专业课全英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17,14(01):59-67.
[4]陈淑燕,陈峻,陈茜.交通数据挖掘技术专业课全英教学评价及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S1):180-182.
[5]Jiang, L., Zhang, L.J. and May, S., 2016. Implementing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EMI) in China: teachers’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an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nee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pp.1-13.
[6]Zhang, Z., 2018.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polici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39(6), pp.542-555.
[7]Huang, Y.P., 2018. Learner Resistance to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practice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3(4), pp.435-449.
[8]Yang, M., O’Sullivan, P.S., Irby, D.M., Chen, Z., Lin, C. and Lin, C., 2019. Challenges and adaptations in implementing an English-medium medical program: a case study in China.?BMC medical education,?19(1), p.15.
[9]韩京和,杨琦,陈海蛟.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的双平台全英授课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17(06):96-100.
[10]金一平,邱利民,唐晓武. 复合型拔尖人才辅修班的选拔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82-86.
[11]王新生. 精确定位 精细培养——南开大学哲学类本科生选拔和培养的几个做法[J]. 中国大学教学,2017(03):34-37.
[12]董乐强. 基于FAHP-SORT评价模型的在线教育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3]Alessio Ishizaka,Craig Pearman,Philippe Nemery. 2012. AHPSort: an AHP-based method for sorting probl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50(17). 4767-4784.
作者简介:王莹,女, 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籍贯为山东省烟台市,汉族,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港口物流,海运经济。在transport policy,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maritime economic and logistics, tourism management等SSCI期刊发表论文7篇,EI收录2篇。主持山东省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山东省港口群共享发展机制构建及策略研究(已结题)。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16号中海紫御公馆三号楼二单元1703王莹收
联系电话:15563810631资助信息:2019年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英文教学质量持续评价与改进一体化体系构建,项目号:jyxm20190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