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
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金翔幼儿园 650032
摘要:法制教育其目的,也就是预防犯罪,而在预防犯罪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又是我们法制教育的重心,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可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起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关键词:法制教育;幼儿;遵守纪律 ;培养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应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的教学计划,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为了对幼儿进行好守纪教育,正常开展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儿童不守纪律行为形成的原因。
首先,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致。“淘气鬼”、 “闹包将”,他们精力充沛,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像猴子那样好动。很显然是因为学龄前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由于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日趋平衡,兴奋过程本身比以前增强了,而抑制的机能还很差,因而过久地抑制自己的行为,或者从事过分细致的活动,常常是儿童不能胜任的。过分抑制就会诱导出皮下的兴奋。在意志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很差,因而注意力容易分散,经不起外界刺激引诱,而发生不守纪律的现象。当孩子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最容易淘气。凡此种种,是学龄前儿童生理及心理上普遍存在的特点。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脑细胞是因人而异的。巴普洛夫指出:“气质是每个个别的人最一般的特征,是他们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基本特征就给每个个体的所有活动都打上这样或那样的烙印。”神经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因此,每个孩子的气质就像他们的面孔一样各有特色,那些“淘气鬼”、“闹包将”当然不例外。他们的活泼好动,不可抑制,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注意力容易分散,比其他孩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甚至强烈几倍,因而被称为特殊儿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
其次,由于幼儿的知识贫乏经验浅薄所致。有时是出于好心而做了坏事。如我们教室门口花盆里的花生虫了,何雨小朋友倒了一杯开水去浇。他说:“我要用开水把讨厌的小虫烫死。”他不知道开水也会把花烫死。遇到孩子们做出这一类的事,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在平时工作中,有威信的教师,用眼睛环视一下孩子们,或者说一两句话,幼儿便鸦雀无声。但也有的老师,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幼儿们仍然不听她的话,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搞得不成体统,教师也为之苦恼。还有个别教师,当儿童不守纪律时,就训斥,甚至推推拉拉,揪耳朵,罚站等,搞变相体罚,可也无济于事,反倒引起儿童与教师的对立,孩子更不听话了。缺乏针对性的,刻板的纪律要求,是达不到目的,收不到效果的。
因此,针对幼儿特点,进行纪律教育应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应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我认为没有天生不守纪律的孩子,关键在于老师要掌握幼儿的内心世界及特点,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可塑性,讲究教育的艺术性,用正确的方法,幼儿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就能养成。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使他们学起来专心致志,玩起来津津有味,就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使兴趣成为幼儿扩大眼界,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催化剂”。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就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即使是好动的幼儿也能遵守纪律。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首先认真回答幼儿的各种提问,回答时要用幼儿易懂的方式;其次,帮助幼儿克服困难,使幼儿体验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喜悦心情,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产生对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还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让幼儿进行活动、游戏,使幼儿对所开展的活动产生兴趣,关心并乐意参与。
其次,要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性加以培养。
工作中注意培养一个守纪律、团结和睦的集体。幼儿善于模仿,见大家和别的孩子怎么做,他就模仿,常常是没有目的,没有选择的。如果一个班的集体是涣散的,不守纪律的,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也会学着闹起来。相反,一个班的集体是守纪律的,再顽皮的孩子,也会仿效大家遵守纪律。所以说,好的集体是教育影响个别儿童的楷模,也是陶冶幼儿高尚情操的熔炉。怎样培养一个守纪律的团结和睦的集体呢?幼儿好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赞扬,而不良行为则受到批评,这样幼儿就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多次强化,天长日久,一个守纪律的集体便能形成。在集体中,对个别幼儿偶尔的缺点,不但要分析原因,而且要个别教育,如果动辄就当众指责,这样做会使幼儿丧失自信心,还会起着提醒大家模仿不良行为的作用。再说,对个别幼儿经常斥责和讥讽,他会用捣乱、丑角的表情来抗议成人和保护自己,集体也因此而混乱起来。个别幼儿破坏纪律的现象一出现,就要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果放任自流,让吵闹现象泛滥开来再去教育,那就要事倍功半了,如上课时有个别幼儿违反纪律,就用暗示和提醒的方法,不能为一点小事把全体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事先提醒幼儿遵守纪律,要比事后批评指责好得多。上课时间过长,也是幼儿不遵守纪律的原因。
第三,幼儿遵守纪律良好习惯的养成,还要靠强化。
上课时应向幼儿提出必要的规则和要求,反复向幼儿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多次强化,成为牢固的东西。但所规定的规则和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
第四,幼儿遵守纪律良好习惯的养成,还要本班教师的共同配合,互相支持。
一个班级的几位老师,虽然可能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无法达到一致,但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能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各人要求一套,使幼儿无所适从,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好学、上进、遵守纪律的班集体。幼儿也因此能够得到积极上进的培养,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真诚的爱心能够促进良好行为向前发展,增强幼儿的自尊心。
真诚的爱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是研究人、培养人,倘若你真诚的爱孩子,那么你就会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敏锐地发现他们心灵的火花。当他们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时,不要动辄当众数落和训斥,只要他们不是存心捣蛋,都要宽宏大量温和地指出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让他们通过思考真正认识过错,学会约束自己,逐步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不要算老帐或抓住不放,给予改过的机会。信任人才能教育人,对一他们每迈出的一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表扬是与儿童的愉快情感相联系的,使他们感到被尊重的可喜和快乐。教师对幼儿有了真正的爱,就可以促进良好行为向前发展,增进幼儿的自尊心。
第六,对幼儿进行纪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持正确态度。
幼儿从小养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就不能叫他们在一个早上完全改好。因此,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反复是前进过程中的插曲。当幼儿出现反复的时候,老师不要急躁、埋怨,万万不可灰心泄气,或全盘否定孩子的转变,而应该看到他们的主流是向好的方面发展,是在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并细心观察,分析反复的原因,耐心等待,坚信孩子都有愿做一个守纪律、听话的好孩子的心愿,这是人们固有的美德。一句话,对待幼儿教育得有信心、耐心和决心。
伟大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说过:“如果我手中有权,谁要是说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头。”我想,这句闪光的格言,应该成为教育培养幼儿遵守纪律的座右铭。抛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反科学的错误思想,使我们的教育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琼玉.幼儿教育漫谈
[2] 幼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