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志楠
12019028 警硕七期 云南警官学院
摘要:从吸毒者自身原因、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经过强制隔离戒毒后的吸毒者复吸毒品的原因。通过收集了自己在收治吸毒人员工作中办理过的100个吸食毒品海洛因、冰毒的案件,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100个案例进行质性分析,提炼出吸食海洛因、冰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后复吸毒品的原因。吸食海洛因、冰毒人员经过强制隔离戒毒后复吸毒品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对毒品的心里依赖、受负面情绪影响、受吸毒同伴影响、零星贩毒人员向其出售毒品诱惑其吸毒。
关键词:复吸;强制隔离戒毒;复吸原因
一、强制戒毒后的复吸问题
(一)复吸的概念
目前对于毒品复吸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复吸是过程,只有重新用药达到一定程度,再次产生依赖性,或再度出现原先药物滥用后果,即为复吸[ 陈沙麦,袁海燕.女性复吸毒影响因素的分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8,(2).]。也有学者认为,复吸也称复发吸毒,是指吸毒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康复,滥用者脱离毒品后,又重新用药的行为[ 曹家琪.海洛因滥用者脱毒后复吸的若干问题[J].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2).]。本文中复吸主要是指吸毒成瘾严重的人在经强制隔离戒毒成功脱隐,在回归到社会后三年内又重新使用曾经依赖的毒品或其他毒品并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行为。复吸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郑建文.论社会整合在预防吸毒者重新复吸中的作用和地位[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1).]。
(二)复吸现象的现状
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在214.8万名现有吸毒人员中,滥用冰毒人员118.6万名,占55.2%,冰毒仍然是我国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滥用海洛因80.7万名,占37.5%;滥用氯胺酮4.9万名,占2.3%,滥用大麻人员2.4万名,以外籍人员、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人员及演艺人员为主。2019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8.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3万名,缴获各类毒品65.1吨;查处吸毒人员61.7万人次,处置强制隔离戒毒22万人次,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30万人次。2019年共查获吸毒人员61.7万人次,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22.3万名[ 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毒品形式报告》]。
(三)复吸的危害
复吸导致吸毒行为的发生,吸毒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疾病,吸毒的危害总结起来主要是对个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和对社会的危害。毒品对个人的危害又分为生理危害和心理危害,吸毒的生理危害主要表现为吸毒严重损伤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干扰正常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并导致多种疾病,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如果吸毒者吸毒过量,还会造成突然死亡。除此之外,吸毒容易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的危险行为,极易导致艾滋病的交叉感染,会使人感到非常痛苦,失去理智和自控力,甚至自伤自残和自杀。
毒品的心理危害主要表现在吸毒会使人的人格扭曲,吸毒者毒瘾发作时,大都会不顾廉耻,丧失自尊,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爱撒谎、丧失社会责任感、六亲不认等等。并且常常是每吸过一次毒品,吸毒者都是悔恨万分、极度压抑、郁闷悲观、绝望、恐惧、多疑。
一个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吸毒导致大量的家庭悲剧,一旦家庭中出现一个吸毒人员,就意味着贫困和矛盾围绕着这个家庭。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吸毒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搅乱社会治安,首先吸毒会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会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毒品活动会加剧诱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搅乱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由于毒品走私和贩卖有着惊人的利润,黑市毒品的价格非常高,一个吸毒者每天吸毒所需要的费用非常巨大,这是普通人所不能承受的。为了维持毒品的消费,吸毒者就只有去贩毒或者通过一些非法手段,比如说:盗窃、抢劫、卖淫等等手段来获取购买毒品的费用,所以为了得到毒品吸毒者甚至不顾国家法律铤而走险,翻墙撬门、扭锁入室进行偷盗,更有甚者合伙拦路、抢劫杀人无恶不作,给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定造成巨大的危害。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凶杀案中有百分之三十八的案件以吸毒贩毒活动有关,在特大盗窃案中百分之八十的案件与吸毒有关,吸毒之后吸毒者在毒品的作用下异常兴奋,或者出现精神失常,容易出现打架斗殴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由于毒品的贩卖都是成帮结伙的,吸毒者也只有加入他们的圈中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毒品,这就导致了犯罪团伙黑社会的形成,这种有毒品张合在一起的黑社会必然导致各种刑事犯罪,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复吸毒品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戒毒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戒毒机构体系,戒毒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经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从强制隔离戒毒所离开回归到社会后复吸率依然居高不下。为制定预防吸毒人员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归到社会后复吸毒品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对巍山的经过强制隔离戒毒后继续滥用冰毒、海洛因的100名吸毒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92人,女性8人,滥用冰毒的有49人,滥用海洛因的有35人,同时滥用冰毒、海洛因的有16人。在对吸毒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时,向其了吸毒史、文化程度、年龄、及复吸毒品原因,并对其最近一次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归社会后,第一次滥用毒品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并对记录的情况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详细统计情况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发生复吸毒品的原因一共有四个,分别是心理依赖、受负面情绪影响、受吸毒同伴影响和零星贩毒人员向其出售毒品诱惑其吸毒。针对这四个复吸毒品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这100名吸毒人员因心理依赖导致复吸毒品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63%。因受负面情绪影响导致复吸毒品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20%。因受吸毒同伴影响导致复吸毒品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1%。因零星贩毒人员向其出售毒品诱惑其吸毒导致复吸毒品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6%。统计数据表二所示:
表二 100名吸毒人员中复吸毒品原因人数表
从表二中我们可以得到经强制隔离戒毒后复吸毒品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心理依赖导致毒品复吸。
吸毒成瘾是指吸毒人员因反复使用毒品而导致的慢性复发性脑病,吸毒成瘾包括心理依赖和身体依赖,收集、统计的100名滥用冰毒、海洛因的吸毒人员均为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归社会后复吸毒品人员,因此这100名研究对象在第一次复吸毒品时均已经生理脱毒,对毒品已经完全无身体依赖,故将身体依赖排除在外。毒品的成瘾机制是个体反复使用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强迫性觅药以及使用毒品的行为,从神经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滥用毒品的行为产生强烈刺激而引起大脑内部身体状况的失衡,导致成瘾状态出现。毒品进入人体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神经通路,可以使人产生欣块、愉悦等精神效应,比任何自然奖赏都要强烈的多,这就是毒品引起的奖赏效应,因大脑细胞有记忆的功能,吸毒人员的大脑记忆细胞记住了吸毒时产生欣块、愉悦等精神效应,这就是形成心理依赖的原因。
根据数据分析,因为心理依赖导致毒品复吸的占到了63%,比重特别大。在和研究对象交谈的过程中,笔者从研究对象口中了解到一个词语“还愿”,在强制隔离所进行戒毒的吸毒人员在戒毒期满出所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还愿”。在交谈过程中有研究对象告知笔者:在戒毒所戒毒时大多数戒毒都是采用硬戒的方式,即不采用任何药物进行戒毒,在戒毒过程中对毒品的可求欲达到顶峰,但是又得不到毒品,吸毒就成为了每一个戒毒者中心的一个愿望,久而久之戒毒者之间就有了“还愿”的说法。很多戒毒者从戒毒所一出来就去“还愿”,致使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功归一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戒毒者刚刚从戒毒所出来就走上了复吸的道路的原因,从“还愿”一词中就可以感受吸毒者对毒品的可求欲有多高。
毒品复吸的根源是吸毒者对毒品的心理依赖,即所谓“心瘾”[ 张维.浅谈女性复吸的心理原因及其预防[J].社会研究,2013,(2)]。心理依赖是一种强烈的需要用药的内心冲动。这种内驱力越强,复吸率越高;而且这种心理依赖时间越长,复吸率也越高[ 杨玲,周爱保,杨晓莉.女性吸毒成瘾者复吸的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2,(6).]。毒品的身体依赖可以很快戒除,但是心理依赖只要吸食过毒品就很难彻底根除,心理依赖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心理依赖就是吸毒者吸毒时体会到的欣快感,要戒除吸毒者心理依赖就是让吸毒者忘记吸毒时的欣快感,要让吸毒者对吸毒时产生的欣快感在大脑里面相对应记忆细胞更替死亡,吸毒者才能真正的消除心理依赖,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吸毒者在这漫长的戒除心理依赖过程中,就因无法克制心理依赖而复吸毒品。因此,心理依赖就成为了毒品复吸的首要原因。
针对滥用毒品种类的不同,滥用不同毒品种类占各复吸原因的比例作了统计,只滥用冰毒的吸毒人员因为心理依赖复吸的占只滥用冰毒的总人数的57.14%,只滥用海洛因的吸毒人员因为心理依赖复吸的占只滥用海洛因的总人数的65.71%,同时滥用冰毒、海洛因的吸毒人员因为心理依赖复吸的占同时滥用冰毒、海洛因的总人数的75%,具体的统计数据见下表三:
表三 滥用不同种类毒品人员占各复吸原因比例表
为什么不同种类的毒品占复吸的原因比例不同呢?因为不同种类的毒品进入到人体后对人体的作用不同,所以不同种类的毒品的心理依赖程度也不一样。
(二)出现负面情绪导致毒品复吸。
有学者发现吸毒者生理戒毒后为了避免或抵御恐惧事件而采取复吸策略。有研究认为,有毒的羞愧及其它的负性情绪都与成瘾的发生有关[ BradshawJ.Thefamily:Arevolutionarywayofselfdiscovery.Deerfield Beach, FL:Heahh Communications, 1988:
118—12O.]。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药物滥用者试图与母体合为一体,缓解紧张感的内心需要,用药使内心紧张得以释放,自我的完整性得以恢复[ 姜佐宁.海洛因成瘾与现代治疗[J].科学出版社,1997.]。人的情绪影响着人的行为,自然也就会影响吸毒行为,经过和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因负面情绪导致复吸毒品原因很多,各个方面都会导致研究对象情绪低落、心情郁闷,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会使研究对象心理出现难受、伤心、郁闷等负面情绪。又加上吸毒者在社会上容易受到一些异样的眼光,无法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包括有的家人都会歧视吸毒者等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吸毒者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当吸毒者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又无人给予关爱和帮助,导致吸毒者在遇到负面情绪时通过选择吸毒的方式进行逃避的概率大大增加。
(三)受吸毒同伴影响导致发生毒品复吸的行为。
因受吸毒同伴影响导致毒品复吸这种现象在吸毒者复吸中是非常常见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药物滥用也是这样。戒毒者在接触毒品之前,通常他的周围都是有认识的“朋友”是瘾君子,长期的处于这样一个易感的人际环境中。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这类“朋友”的吸毒行为,甚至有些研究对象提及到他们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厌恶”、“避开他们”,然而在“朋友 ”的吸毒行为的屡次示范下和言语的劝说下,戒毒者就会想要尝试吸毒。正如一位戒毒者说,“刚开始我不想吸的,但是他们劝说你一次,你不吸,第二次还不吸,第三次再不吸就说不过去了,他们会说,你是不把他当成朋友之类的话。”选择与这些同伴群体的成员交往就成为导致青少年药物成瘾的直接原因[ McAuliffeW E,GordonR A.A testofeupyoriaamonglong—term addict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
1974,79(4):795-840.]。因强制隔离戒毒者在刚刚回归到社会,才解除毒瘾不久,本来就有复吸毒品的欲望,再加上吸毒者往往都是一些吸毒者在一起。当身边有人在吸毒时,自己就无法抵挡诱惑就走上了复吸的道路。
(四)零星贩毒人员向其出售毒品并诱惑其吸毒导致出现毒品复吸行为。
因经强制隔离戒毒后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都是曾经吸毒成瘾严重的人员,吸毒的次数自然就不会少,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就和零星贩毒人员购买毒品次数就很多,导致和零星贩毒人员来往就会比较密切,彼此都比较熟悉。当零星贩毒人员遇到或能联系到研究对象时,为了将自己的毒品卖出去赚去利润就会主动将毒品出售给我研究对象。在和研究对象交谈过程中,有研究对象就曾告知笔者:自己在大街上遇到自己在被强制隔离戒毒前向其购买“药”的人时,卖“药”的人就主动来问我要不要买药?我对他说我已经戒了,卖“药”的人就往我的裤包里面塞了一小包“药”,然后就离开了并没有收我的“药”钱。我回到家后,心理就开始坐立难安,一直在惦记着我裤包里面的“药”,我告诉自己不能吃,我在家里作了一个小时的心理斗争后,告诉自己我就是试一下,下次不会再吸了。然后我就从裤包里面把那包“药”拿了出来吃了,之后我又开始吸毒了。从上面的来例子就可以看出,零星贩毒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给戒毒者提供毒品诱惑戒毒者复吸。戒毒者在没有毒品的情况下都很难抵住毒品的诱惑,身边有了毒品基本上就没有了抵住毒品诱惑的可能。
三、治理毒品复吸的对策
(一)针对吸毒者对毒品心理依赖的问题一直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经过这些的研究一直没有研究出一个可以彻底根除吸毒者心理依赖的方法。有许许多多的研究研究了然后戒除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比如通过培养爱好、通过运动、通过心理辅导,甚至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吸毒者在大脑里对应毒品的记忆细胞清除等方法。但是都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没有取得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戒除心理依赖最终还是靠吸毒者自己,首先要让吸毒者自己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对毒品有全面的认识,形成对毒品的抵抗机制,提高认识,真正的做到自己想要戒毒,形成自己的抵抗毒品的意识,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隐”。
(二)因为负面情绪导致复吸毒品的,相对解决办法就比较多,可行性也比较强。吸毒者本人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时,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去面对,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不至于产生负面情绪;就家庭而言,可以给予吸毒者更多的帮助和关爱,随时开导吸毒者,帮助其面对各种不如意;对于社会而言,让公众了解吸毒者,明白吸毒者是受害者,让公众不在歧视吸毒者,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社会福利,解决其生活困难。
(三)受吸毒同伴的影响而导致毒品复吸的,公安机关通过进一步提高打击贩毒和收治戒毒人员的力度,致使社会上减少吸毒人员,杜绝聚众吸毒等现象。净化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减少其有接触吸毒者的机会。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在其他的社会群体中寻求能满足需求的暂时替代,那么毒友就可能成为了替代家人对个体产生支持作用。如果毒品和携带着毒品的毒友在此刻进入戒毒者的内心,那么毒品和毒友就会轻易的替代 了重要关系人,成为戒毒者的内在支持力量。社群支持控制 论强调,个人的社会联系,尤其与重要他人 (如父母 、师长 、朋辈)的联系,可提供非正式社会控制,减少越轨的可能性[ 张越华,郑慧婷.香港海洛因戒毒者治疗后药用危度之社会及心理因素[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2(5):3-9.]。提供重要的他人来监督好研究对象,使其远离吸毒。
(四)针对零星贩毒人员向其出售毒品并诱惑其吸毒,需要加大打击零星贩毒力度,提高零星贩毒的犯罪成本。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去零星贩毒?以贩养吸?据统计大多数零星贩毒人员自身并不吸毒,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从事零星贩毒工作?原因就是犯罪利润大于犯罪成本,而且不仅仅是大于,是零星贩毒的犯罪利益远远大于犯罪成本,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公安机关抓获零星贩毒人员后法院对其进行审判时因零星贩毒的特殊性,审判机关能认定给的贩毒数量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因零星贩毒的毒品卖到吸毒人员手中后,就被吸毒人员消耗了,不会留下毒品。在对零星贩毒人员的贩卖毒品数量进行认定时只能根据嫌疑人的口供进行认定,就导致了认定数量只能是嫌疑人自己愿意承担的数量,而非是嫌疑人真正贩卖的数量。笔者经过对多个零星贩毒案件进行分析后得知,零星贩毒案件的嫌疑人基本上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贩卖毒品的全部次数及数量,只会承认很少的一部分。比如笔者办理过的一个零星贩毒案件,据公安局机关掌握的情报,该嫌疑人已经从事零星贩毒活动以有半年之久,后该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该嫌疑人承认自己贩毒,但只承认了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这一次,公安机关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其还有其他贩毒行为,导致审判机关终只认定给嫌疑这一次贩毒的数量,致使该嫌疑人受的处罚远远小于了其真实犯罪行为该受到的处罚。零星贩毒是毒品案件中数量最多的,数量最多时可占到60%以上,零星贩毒涉及面最广泛,危害也很大,社会影响很坏。但是因为在打击零星贩毒的过程中对零星贩毒人员的既往犯罪事实认定难度特别大,致使很多公安机关对零星贩毒重视不够、打击力度小,使毒贩容易逃脱惩罚。零星贩毒是将毒品流到吸毒人员手中的必经之路,完善和健全打击、审判零星贩毒制度成为了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