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中信息编码对受众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魏雄
[导读] 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认为大众传媒中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等新闻消费主义倾向严重
        魏雄
        四川传媒学院
        摘要: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认为大众传媒中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等新闻消费主义倾向严重,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被媒体机构的编解码方式左右着对真实信息的了解,对真实社会的了解。这与当今受众实际行为出现巨大差异,本文从差异性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消费社会;受众;编码;信息传播
    一、当下信息传播模式的现状
        “根据CNNIC 公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2021.02]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是短视频用户最集中的平台,而这些平台都是属于强交互类型的社交平台,受众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弹幕等特殊功能,实现与其他用户的交流、沟通和协作。同时,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中生产内容,进行网络发布,获取关注或利润。
        二、对信息编码、解码的认识:
        霍尔在对电视的研究中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解释传播过程模式,即传播过程其实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勾勒出了编码与解码之间的关系。霍尔认为,标以“编码”与“解码”的部分也许并不相同。它们没有构成一种“直接的同一性”。“编码和解码的符码也许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对称的程度——即在传达交流中“理解”和“误解”的程度——依赖于“人格化”、编码者——生产者和解码者——接收者所处的位置之间建立的对称或不对称的程度”[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27.]。由于作为解码者的受众与作为编码者的媒体工作人员在知识框架、生产关系、技术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解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同向解读”,解码者接纳传者的意识形态;“妥协解读”,解码者对编码者意识形态大体接受,但会有根据自身立场和利益的修订;“对抗解读”,解码者解读与编码者编码完全相反。从这里可以看出,受众在解码过程是占有主动权的过程,不受到编码过程的影响。
        三、“消费社会”理论中受众被动性的表现
        (一)现实真实与报道真实的不一致:
        鲍德里亚在1970年的《消费社会》中这样说道:“就是这样,面对着一个混乱、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的世界,每--种媒介都把自己最抽象、最严密的逻辑强加于其上,根据麦克卢汉的表达,每一种媒介都把自己作为信息强加给了世界。而我们所“消费”的,就是根据这种既具技术性又具“传奇性”的编码规则切分、过滤、重新诠释了的世界实体。世界所有的物质、所有的文化都被当作成品、符号材料而受到工业式处理,以至于所有的事件的、文化的或政治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法]鲍德里亚,刘成富,金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131]从这里可以看出,鲍德里亚所描述的传播过程中,媒介对信息的生产和报道,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完全按照自行的逻辑体系在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包装,这样的信息内容所表达的真实,不是属于现实真实,是媒体包装过后的媒体真实或者报道真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通过大众媒体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体来认识世界,真正的真实已经消失了,我们所看见的是媒体所营造的由被操控的符码组成的“超真实”世界。
        (二)受众被动传播认知固化:
        武汉大学的梅琼林在《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及其思想》中说道:“消费实际即生产时间”《消费社会》) ,他的这句话与麦克卢汉的那句名言“媒介即信息”具有相同的冲击力。当人们在工作之余,拖着疲惫的身躯去光顾各种消费场所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另一种生产劳动,即使是去“休闲”、去“度假”,同样也是在勤苦劳作,甚至连看电视都是在工作。按照加拿大批判学者D.司迈斯的理论,观众看电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为广告主“打工”,因为,电视台已经把他们成批打包卖给了广告主,而他们的工作就是看电视。[ 梅琼林.《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及其思想》[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这一逻辑认知中,受众完全被动,无法对信息进行反馈、互动和交流,只是被动接收媒体传播出来的各种信息内容,成为信息消费中被迫买单的顾客。
        (三)过分侧重媒体的商业属性:
        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媒中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等新闻消费主义倾向严重,新闻消费主义“使新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实用化和技术化,即新闻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使以人性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价值理性变得十分淡薄,从根本上丧失了新闻的‘见证和立场’”。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完全被市场所操控,为了追逐商业利益,放弃了做媒体的基本社会责任和职业底线。在欧美的媒体发展过程中,的确都出现过如美国的“黄色新闻”时期,甚至包括创建普利策新闻奖的普利策本人,也在经营自己的报业时,过渡开发媒体商业价值,放弃过新闻真实性,靠故意编造耸人听闻的信息,而获利。


        四、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受众主动性的表现
        (一) 用户信息逐渐对等
        在当今网络传播时代中,用户之间的信息流动方式主要是在社会传播互动效果下实现的。在互动模式之下,传受双方的地位和角色都处于平等状态,信息能够进行相互循环传播,并且双方都能够解释和译码各项信息,受众和传播者的角色可以瞬间进行转化。但是在全球化平台上,信息循环方式属于基本方式,在该平台上会出现较多用户,并且大小不一,大用户的影响力将会对左右小用户的判断和理解。
        (二)不同类型平台受众主动性体现:
        首先,新闻客户端类新媒体以“今日头条”为例来说,“今日头条”的品牌口号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其产品定位倾向于突出信息传递的个性化,主张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实现个性化传播。基于计算机智能算法对用户个人行为的抓取,然后再投其所好,使得“今日头条”拥有不错的用户群体和口碑。
        其次,视频类新媒体是以弹幕类视频网站和短视频为主要阵地,弹幕视频网站是视频分享发展的一个分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通过弹幕,让原本单线链接的互联网视频与个人转变成了多人共时性互动模式,小小的弹幕,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弹幕逐渐受到了广大年轻网民的全力推崇。我国的AcFun(A站)和Bilibili(B站)就最具有代表性,
        再次,知识类新媒体平台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不同领域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本专业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以知乎为最典型代表。知乎是一个链接各行业专家,理性,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账号目前只允许个人账号注册,不允许以企业名字和产品名称作为用户名注册知乎账号,在知乎平台上,所有人问所有人,所有人回答所有人。通过问答互动,有价值的信息会大范围传播,让知乎逐渐成长为中文互联网优质的知识性社区。   
        可见,网络传播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在选择和接收信息时都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受众的主动性也不断提升和加强,完全被动状态下接收信息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受众在选择接收准确、真实信息时,传统专业大众媒体机构的信息更容易受到青睐。
        四、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对专业大众媒体机构的依赖
        (一)专业大众传媒机构的信息够准确:
        在新媒体时代中, 虚假信息无处不在, 这种被人们称之为小道消息的信息以前都是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实现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 这种假消息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口语当中[周怡帆.从“ 名人被死亡”事件看新谋体新闻真实性[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7(21):182,216], 而是扩散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扩散的时间和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播领域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受到此信息影响的人也更多,对于正常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会起到负面的作用。例如,在2020年流传出来的“吃大蒜、喝白酒可以治疗新冠”、“5G网络可能传播新冠肺炎”等消息,最后都被证实是虚假信息。因此,受众在选择接收更加准确的信息时,还是倾向于专业的大众传播机构。
        (二)专业大众传媒机构的信息够客观:
        专业大众媒体机构,对于进行信息生产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不管是在业务能力,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以保证信息生产能够客观、公正、真实,才能服务好受众群体。“职业新闻工作者通过收集消息,将消息整理成新闻播报,群众会对播报的新闻进行评价或讨论,在无形中新闻会影响社会的舆论,所以新闻工作者的态度会影响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一些政治思想低的人来说,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位是无法胜任的,所以要想参加新闻工作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侯春利.浅谈新闻记者如何提升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J].西部广播电视.2016(24):163.


作者简介
姓名:魏雄 讲师 法学硕士
性别:男
籍贯:四川阆中
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方向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
        而网络传播平台中,低门槛的进入技术,商业利益的驱使,使得UGC模式大量运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更多受众在选择信息时,会主动考虑专业大众传播机构发布的内容,其原因也在于此。
        (三)专业大众传媒机构的信息够真实:
        作为专业大众传播机构的新闻从业人员,是必须要全面的贯彻新闻真实性这条准则,在新闻的采写以及报道过程中,还需要全面的分析和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偏听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一个新闻的发生至少要进行核实,有两个以上的独立信息源,对于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等一一展开调查,保障新闻不是被歪曲的,保障新闻的内容真实无误。而网络平台中的大量用户群体,都不是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其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无法用专业的角度对信息进行审核和编辑,就可能会造成信息失实,无法满足受众需求。
        (四)专业大众传媒机构重舆论引导:
        在当前网络传播环境中,国家从法律上、技术上都加强了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和维护国内社会的和平安宁和团结。而专业大众传媒机构,是我国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还承担着为国家宣传报道的责任;同时,专业媒体的内容生产,也是层层把关,确保信息不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才会公开传播。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政策法规来说,专业大众传媒机构在舆论引导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的说来,进入网络传播时代后,受众的地位逐渐主动起来,自由选择内容、自由发布内容、自由讨论的社会现象已经出现,媒体在讨好受众的同时,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平衡了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