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伟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重庆市江北区 400025
摘要: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倡导建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促进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到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多文本阅读教学方式更充分的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多角度引导作用,可以让学生多个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有助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新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要贯彻多文本阅读的理念,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文本阅读;写人词类文本;实施策略
多文本阅读是新兴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局限于课本的弊端,强调以教材为基础补充阅读内容,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阅读,实现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力求学生有更独特的阅读感悟,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效果。本文主要探索写人记事类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解决写人记事类文本教学中的问题。
一、写人记事类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
写人记事类文本采用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可以弥补单一文本的枯燥性,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容。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课堂学到的阅读技巧阅读其它文本,构建了个阅读能力实践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更充分的掌握文本阅读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活动的创新实施,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完善阅读教学体系的效果。新时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要从学生兴趣需要出发,运用多文本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新颖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学生更充分的投入阅读学习实践活动。
二、写人记事类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原则
1.做到精准定位
多文本阅读教学应当有一个主题的议题,强调在共同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分享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予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体验。教师应当把握一个主线,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其它文本,消除阅读的枯燥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做到阅读内容小而实,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扩大阅读教学的成果,并且吸引学生课下阅读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阅读体验。例如,可以把一组具有人文情怀的文本留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妙处。
2.内容应当丰富
多文本阅读既要保证与课文的紧密联系,还要具有一定的拓展性,更强调在思想主旨上的契合。教师应当适当扩展多文本的内容,提高阅读内容的新颖性,这样才能降低学生阅读的负担,消除阅读的枯燥性,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写人记事类的多文本应当二至三篇为适宜,文本选择不强调主次之分,注重由易到难呈现素材。文本的选取应当注重质量,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对比分析,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推动学生自主评价、赏析阅读内容。
3.控制教学节奏
为了提高写人记事类文本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还要控制文本呈现的时机,把握阅读教学的要点,教师不仅要控制文本的阅读难度、篇幅的长短,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要合理把握课堂呈现的时机,留下必要的时间,创新阅读的形式,保证学生阅读的高效性。构建动静结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合理调整阅读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写人记事类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1.比较研读式教学方法
多文本阅读丰富了阅读素材,实现了阅读内容的拓展,增强了阅读教学灵活性。为了更充分的运用阅读素材,更好的把握文本的主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观点等角度比较分析,鼓励学生在分析中概括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仔细品味文本,既把握了多文本的共性,又掌握了各篇目的个性,从而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写人记事类文本的特点。
例如,在《小狗包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风筝》这篇方,比较两者的自我剖析精神,通过对比研读让学生体会自我反省精神。再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时,可以假设如果你是“我”该怎么办,然后设置同类型情境文本,把《小巷深处》作为同类型文本,提问假如你是女儿 ,你会说些什么。再比如将《我的母亲》和《背景》进行对比,品味父亲、母亲对“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问题贯穿式教学方法
问题贯穿式教学是基于同主题、同作者、同时代背景文本的共性特征,将一个主要问题贯穿于不同的文本阅读当中,从而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把零散的文本串联起来,达到提高多文本阅读整体性的效果。例如,主问题应当具有概括性,教师应当反复研讨、概括和提炼主问题,它具有全面概括性的特征,不是简单机械的回答对错,强调对文本的重点内容进行筛选。首先,多文本视角下的阅读提问应当设置一个或几个主问题,教师应当反复研读课文,找到多个文本的总概括点,找出文本共性问题。其次,还要保证主问题有深度思考性,具探究的价值,通过主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例如,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写人记事文本的情感,鼓励学生深刻思考文本蕴含的哲理,激发学生对相关文本的阅读兴趣。第三,主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它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线索,有利于学生挖掘文本的美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了解文本的价值所在。主问题有别于阅读课堂的串问与碎问。而且,写人记事类的文本或者以人记事,或者以事写人,通常具有清晰的顺序,有明确的线索,主问题可以化作学生评价文本的切入点。例如,在《小巷深处》教学时,结合老舍《我的母亲》、季羡林《永远的悔》、梁晓声的《母亲》片段《慈母情深》为多文本,通过“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主问题,扩展学生的阅读思路,引导学主动进行阅读,再进行文本特点、写作手法、篇章结构等相关方面的分析。
3.赏析互动式教学方法
细读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多文本阅读应当把培养学生细读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细读教学应当具有实证性,强调从语义和语境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考查作品,能够解读文本丰富的意蕴,保证多文本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首先,细读要做到细细的品读,学生不能囫囵吞枣的阅读文本,应当对不同文本的字、词、句、篇仔细琢磨。例如,教师还要促进学生提高语句分析能力,深刻体会文本中某些词语的含义。例如,《水浒传》是初中生接触的重要名著,水浒传也是以人物刻画擅长的作品,教师可以从鲁智深这一人物出发,再为学生提供有关武松、吴用、林冲等人物故事片段,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把《荡寇志》的文本渗透给学生。其次,细读还要抓住语言点,仅用一点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本主要描写了百草园内的乐景、乐闻、乐事,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拟人、比喻、对比三种修辞方法,还可以基于语言简练、生动传神的特征,给学生提供《朝花夕拾》散文集的其它篇目,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鲁迅作品语言魅力。
结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还要抓住写人记事类文本的特征,充分的挖掘多文本元素,合理的设置语文教学活动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阅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在多文本中汲取语文知识,并且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2014 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李东浩.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教学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