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李锦珍
[导读] 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穷的根本方法最终要靠发展产业
        李锦珍
        (中国共产党通海县委党校 云南 玉溪 652700)
        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穷的根本方法最终要靠发展产业,没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很难脱贫,即使脱贫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所以,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和人口发展的根本之策,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通海县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找出突出困难与短板,强化产业扶贫基础以加快脱贫步伐,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发展。
关键词:产业扶贫 、农村贫困人口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它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力优势培养经济支柱产业,让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当前,全国上下都已认识到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产业扶贫已成各地扶贫工作的共识,大家都在谋求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通海县产业扶贫现状
        通海县国土面积72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4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辖49个村民委员会、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31个村民小组、219个社区居民小组,361个自然村。2019年末全县常驻人口30.17万人,户籍人口10.29万户28.2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1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91万人。全县有贫困行政村9个,经过多轮动态调整2019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0户2400人,已全部脱贫。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坝区的村庄不同程度分布着少量的贫困人口。这里,气候温和,全年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自古农业和轻手工业较为发达,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本次调研,围绕通海县扶贫产业发展选取通海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杨广镇、五恼山奥农合作社、里山乡、大黑冲天麻合作社、胡慧科技公司等进行走访调查。采用访谈、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这些单位的负责人、相关人员和部分贫困户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为研究搜集到第一手材料。下面对本次调研的通海县产业扶贫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依托传统产业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1.烟草产业扶贫。在统筹全县烟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9个贫困行政村烤烟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策”烤烟增产提质增效,烤烟生产扶贫政策全覆盖。2018年全县26个村、172户、65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种植986.5亩;2019年全县26个村、169户有种植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种植1054.2亩。
        2.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种植和养殖产业扶贫。依托通海形成的蔬菜产业和养殖产业集散地优势,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因地制宜种养适销对路的蔬菜和牲畜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近年来,在实行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中的各个点安插一定的产业扶贫发展资金用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发放种苗、种子、生产物资等。2018年安排18.64万元资金给126户贫困户购买蔬菜种子、臭生种苗樱桃树苗、抽水泵等用于产业发展;2019年安排14.88万元资金补助124户贫困户蔬菜种子、臭生种苗、抽水泵、微耕机等助推产业发展。
        (二)实施专项产业扶贫发展项目。
        2019年通海县实施了2个专项产业扶贫项目。一个是野山椒种植项目,财政补助5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种苗和农资,在3个乡镇180多户贫困户中种植了400多亩野山椒。另一个是光伏扶贫项目,财政投资51万元在里山乡开展光伏扶贫试点项目,加上乡村和贫困户自筹的部分资金,建成里山建档立卡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总投资54.905万元,覆盖4个贫困行政村,51户贫困户。2020年在全县有条件的贫困户中推广鲜食玉米、板栗红薯、野山椒种植,每亩补助2000元,还计划进一步实施其他一些专项产业扶贫项目,助推贫困户发展。
        (三)实施资产收益项目。
        实施了2个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一个是四街镇六街村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018年将资产收益扶贫财政资金100万元用于六街村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中的商铺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商铺),以股份形式量化给六街村委会、六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股权比例41:59(村集体41%,贫困户59%)形成资产收益扶贫盈利分红。另一个是杨广五恼山奥农合作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67万元入股到通海县五恼山奥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股份的形式量化给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按入股资金分配收益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项目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确保三年的巩固、稳定期,继续享受分红政策,期满后贫困户自动退出,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作为对当地村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产权属村委会。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实施企业结对帮扶。
        发挥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7个的优势,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增收。
        1.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一是里山乡大黑冲竹下天麻合作社(大黑冲村为贫困行政村),大黑冲村2014年申请部分财政扶贫补助资金和部分农户出资自筹资金成立了合作社,打造竹下乌天麻品牌,主营乌天麻的栽种、销售,目前合作社每年种植天麻150-200亩,每年约有200多万的销售收入。二是杨广五恼山奥农合作社,2012年底注册登记成立,有合作社成员400户,参与的贫困户167户。注册商标“五垴山”系列农产品,以开发种植销售五恼山地区(含附近的落凤村、杨梅沟村)的系列农产品为主,同时经营农资产品,近年打造“通海五恼山云参”为主的臭参种植,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臭生,开发云参品牌酒。目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计划开发系列中药产品种植。三是河西清水河天麻合作社(清水河村为贫困行政村),2018年申请财政补助30万元,加上部分村集体和农户自筹资金成立清水河村天麻合作社,建成200亩的林下天麻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山区发展天麻产业。四是其他的产业扶贫合作社,主要有杨梅沟村的施氏野生蜂蜜合作社,养蜂销售蜂蜜;杨梅沟益诚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生产销售香椿;落凤村产销柑橘为主的柑橘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凝聚力量应对市场风险,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总体来说,目前这些合作社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订单销售、集市零散销售、网络电商销售几种模式为主,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和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对于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目前通海正在尝试这方面的产业扶贫的模式,典型的有县农业局牵头与云南福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的发展优质肉牛规模化养殖的扶贫产业模式。财政和贫困户共同投资部分资金作为股金加入到胡慧科技公司肉牛养殖项目,共同实施项目发展。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并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牧草和母牛养殖繁育的牛犊,或者聘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务工的方式发展养牛产业,各方按合同规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进行利益分配,形成“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目前,项目已初步达成意向,正待开展实施,县农业农村局已向福慧科技公司派遣了养殖技术指导员。
        (五)其他产业扶贫措施。
        主要有2方面:一是实施金融扶贫,发放贫困户产业发展小额贷款,由财政负责贴息,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二是落实就业扶贫措施政策,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周边企业达成帮扶协议推荐贫困户务工,在乡村大量开发公益性岗位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这些措施,提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技能水平、就业能力,收入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支撑产业扶贫的短板问题突出。
        1.基础设施滞后。贫困行政村集体经济大多财力薄弱,自身无力持续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必须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且许多贫困村位于区域边缘地带,基础设施投入大、效益差,引入社会资本难度也大。近年来,县财政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用来搞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都有十几个整村推进项目在贫困村庄开展着,使这些地方通电通水通路通网等基本达到脱贫出列标准,但乡村道路达而不通、通而不畅、山区旱季缺水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带来的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这些落后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城乡要素流动和产业扶贫项目落地。
        2.资金短缺。“十三五”时期通海县平均每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上千万元,但现实情况是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很多,僧多粥少,扶贫资金只能用来搞贫困地区急需的一些项目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挤占了用来搞产业扶贫的资金,专门的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都很少,是造成产业扶贫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虽然有大量“沉睡资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荒山荒坡、农村集体资产、农房、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但因为确权颁证、评估交易等困难,无法转变为现实资本或者转换的资本价值链底,往往以承租的形式租出去,获得的价值低且周期长,对集体经济的增长效益不大。
        (二)产业扶贫的方式还不完善,贫困户参与度还不高
        1.扶贫产业规模小,扶贫资金难用活。由于通海的贫困面小、贫困发生率低、贫困人口分散,不易形成大规模成片的产业发展基础。地方政府面对建设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的产业扶贫项目怕苦畏难,不想干、不愿干;或者认为产业不是扶贫部门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认为扶贫部门资金少、项目小、人员少,抓产业出不了大成效。近年财政扶贫资金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少部分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资金没有最大限度的活起来,产业发展过于松散,后续效应不高,且贫困户参与度低,他们的需求和产业发展没能很好的对接,出现产业扶贫中“政府热、贫困户冷”的尴尬局面,同时分红等方式也会助长贫困户“等、靠、要”思想。
        2.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足,品牌产业的开发还有待加强。通海的贫困地区多数在山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特殊等因素,山区可开发的农产品很丰富,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以林下黑天麻、臭生、香椿、蜂蜜等特色产业为代表发展起来多家合作社,他们借助着本乡本土的特色产业发展品牌经济,注册品牌产品。但是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还发展的不足,多数合作社重成立轻经营。由于合作社成员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资金少、缺乏管理经验,他们没有能力去开发壮大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形成成熟的营销模式,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注册了品牌但缺少名牌,虽然有丰富的特色资源但还有待开发利用。
        (三)产业扶贫模式发展不足,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扶贫产业发展中,一方面,贫困户本身自我发展能力弱,应对风险能力差,扶持项目实施难,独立发展产业风险大;另一方面,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有限,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数量少 、实力弱,合作社中存在大量的“空壳社”“挂牌社”,多数合作社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集体经济组织欠缺或者没有运营管理能力,由于各类扶贫经济主体发展滞后,不利于整合农村资源和组织贫困农户。据调研了解,全县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536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46户,占81%,龙头企业带动235户,占44%,有的贫困户具备发展产业而未加入农业合作社,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且有些产业扶贫项目与贫困农户对接不够,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松散,无订单或仅依靠简单的农业订单方式,贫困农户很难分享到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四)现有农村贫困人口现状难以有效承接扶贫产业发展。
        农村贫困人口多聚居在偏远山区地方,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存在严重的“够吃就行”、“等、靠、要”等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存在部分不思进取、无心脱贫的人。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年轻一代多数外出务工,很少从事农业产业,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日益缺乏,农村剩余劳动力思想保守僵化,还存在大量因病致贫或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最终导致贫困户很难承接或深度融入到各类产业扶贫开发项目之中。
        三、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政策保障,做好服务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通海县的贫困量相对来说不大,贫困人口少,但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巩固难,返贫风险高,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可持续带动的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发展扶贫产业的问题,领导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要重视学习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各地产业扶贫的相关措施和成就,多下基层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了解本地产业扶贫工作的差距,认识到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行动上加强支持。建议县级领导包抓一个产业、部门包抓一个基地、乡镇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帮扶干部完善一个新型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体系,召开办公会,形成纪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动员各级力量,以强有力的措施培植产业、壮大产业,在全县上下形成抓产业、兴产业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2.强化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结构,逐年加大农业产业化扶贫投入;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整合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要逐步增加扶贫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贴息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金融渠道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投入问题。
        3.抓好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销售模式,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立足互联网、电子商务及新媒体的功能,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建好网络平台,培训网络人员,用新的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解决贫困村特色产品销售难问题。
        (二)做强主导产业。
        1.做强传统产业。通海县作为农业生产大县,农业扶贫产业发展要注重从传统产业中吸取养分,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一要加大烟草产业扶贫。在统筹全县烟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9个贫困行政村烤烟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策”烤烟增产提质增效措施,大力鼓励贫困户栽种烤烟,在政策支持和补助上给以倾斜,实施烤烟生产扶贫政策全覆盖。二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蔬菜产业扶贫。依托通海形成的蔬菜产业和集散地优势,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因地制宜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给以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补助。三要发展养殖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和贫困户中鼓励发展养殖业,鼓励贫困户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各类养殖,选择适合的规模和种类来发展,政府给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多渠道拓宽脱贫致富路。
        2.发展特色产业,推广“参与式”扶贫。通海的贫困行政村和大部分贫困人口多位于山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各种特色产业。近年开发种植的天麻,五恼山村的臭生等系列中药材,杨梅沟村的香椿、野生蜂蜜,落凤一碗水柑橘,芭蕉村肉牛养殖,改水沟、清水河土鸡、山羊等养殖,这些特色产业品质好、价值高。要把这些特色产业资源开发利用起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整合各类资源,发展本乡本土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广“参与式”扶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发展潜能,转变以前分红、一股了之等投入方式,建立企业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以土地租赁、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产业捆绑等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互利互赢的紧密联结关系,多渠道激发贫困户潜能。
         3.培养扶持致富带头人。在一个群体中,“领头羊”的作用是巨大的,要选优配强各地的致富带头人,为贫困群众的发展提供引领和示范。如通海县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许津铭,90后大学毕业生许津铭是改水沟村委会四组的一员,他的家庭也属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12月他注册了“通海县改水沟绿农蔬菜种植园”,主要从事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同时他还以专业育肥为养殖模式,进行了生猪养殖项目。目前,许津铭的绿农蔬菜种植园种植面积达30余亩,蔬菜种植全年产值30万余元,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5人次;出栏生猪400余头,带动当地村民就业4人次。他的热情和事例一定程度上激发及改变了当地村民保守、“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所以,要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生产大户等有能力的人中选优配强致富带头人并加以扶持引导,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示范效应。
        (三)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产业发展最终是要靠资金和技术来支持的,贫困户致贫原因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缺资金、缺技术,资金问题解决后技术培养也是产业扶贫工作的一个重心,在发展产业扶贫中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建设。多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国家扶贫工作的政策方针,宣传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从身边人身边事说起引起共鸣,树立示范经验。使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思想顾虑,积极投身到产业扶贫大潮中,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技术指导。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针对扶贫发展的各类产业要及时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利用农村科技员的优势培养本土技术能人,能长期指导本地的产业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邢海虹,温勤能,黄研,李双.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的基层实践——以南郑区编织产业扶贫为例[J].黑龙江粮食,2021(01):43-46.
[2]邓永超,孙雄松,张开云.稳定脱贫的内涵、路径与实践[J].现代农机,2021(01):11-13.
作者简介:
李锦珍,女,39岁,讲师,在中国共产党通海县委党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