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 365000
摘要:创意物化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键内容之一,积极实现创意物化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全面健康成长极有帮助。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创意物化目标的实现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其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为提升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 创意物化 目标 实现策略
创意物化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小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途径。创意物化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锻炼,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手工设计和制作技能,助力小学生把创意转化为实物,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因此,小学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意物化理念和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一、创意物化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要求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素养的提升。创意物化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开发想象,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手工工具进行创新设计,把脑海中的创意转化为实物。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助力学生掌握知识积累和迁移技巧,让学生在创意物化的过程中,享受造物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需要对其进行从旁辅导即可。结合当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际,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其创意物化的意识,使其充分参与到创意物化探究活动中来。【1】
二、创意物化目标实现策略
(一)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新奇的东西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在选择物化内容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确保其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开动脑筋,拓展想象空间,全面激发其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踊跃参与。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意愿将其平均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为其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充分开发想象,也可以借鉴平时游戏、生活中的事物,设计一款实用玩具,然后让每一组设计的玩具在课堂上进行竞赛展示。【2】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激起其挑战的欲望,助力创意物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物化目标可行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动手能力较为有限。因此,在开展创意物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科学的教学规划,既能够为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还需要保障在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范围之内,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创意物化学习,而且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其参与信心,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开展环保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和爸爸妈妈逛超市时都是用什么装东西呢?学生们会回答:塑料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之后引导学生想象用什么可以替代塑料袋来装东西呢?【3】学生们通过想象和思考回答可以用布做成袋子装东西,不仅结实而且还可以循环利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想象制作一个布袋。通过这一过程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锻炼其手工制作能力,促进创意物化目标的实现。
(三)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
创意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归于生活。小学生阅历较强,他们的知识、认知除了从学习中得到之外,还主要是他们自身生活经历的积累。而且,创意物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并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创意物化的内容时,教师要注重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物,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周边生活的资源,助力其开发想象,引导学生创造出生活中真正需要的物品。采取生活化的创意物化物质,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生活适应性。【4】例如,在下雨天气人们一般使用雨伞防雨,但是一旦刮风雨伞就失去了它的效用。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发想象,发明创造出一款不怕刮风的雨伞,为生活提供便利。再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春游,并把春游的一系列事前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如春游规划、地点、野炊食物准备、人员分配等工作,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强化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能力,促进其社会适应性。
(四)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培养能够触发小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情,为小学生的创意物化学习提供内在动力,为创意物化教学的意义得到升华。在创意物化中进行情感培养,把学生的内在情感物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其道德水平很有帮助。例如,在母亲节,教师可以利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自己母亲的感恩之情,然后引导学生“你们最想送给妈妈什么样的节日礼物呢?”然后让学生开发想象,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为妈妈制作节日礼物,五彩纸做成的康乃馨花、感恩卡片,或者是为妈妈写一封信等。【5】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内在情感感知能力,并利用实际行动把内心情感利用物化方式进行表现,提升小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对于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很有帮助。
(五)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
为了提升学生参与创意物化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其物化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并在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平台,如课堂展示、校园展示橱窗等,使其获得成就感,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操作活动中来。【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实现创意物化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采取综合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贴近学生设计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很有助益。
参考文献
[1]殷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意物化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93):33-34.
[2]钱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创意物化[J].小学教学研究,2019(31):94-96.
[3]王启迪.综合实践活动课创意物化的实践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7):71.
[4]王晴晴.“玩学融通”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意物化的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180.
[5]张晔.让创意物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地[J].新校园(中旬),2018(12):48-49.
[6]姚玉燕.“创意物化”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分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5):77-78.
附注:此文系三明市教育科学2020年度立项课题《学科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创意物化”水平的实践研究》(JYKT2003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