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松
上海开放大学,200433
摘要:生态环境事关人类发展,在马克思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深刻阐释了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我国高校的青年学生能否认真学习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深刻关系国家能否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着手,探索如何将生态文明思想和高校实践育人有机融合。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等教育;实践育人
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命共同体。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自然界也需要人类通过对其保护获取人类社会正向积极的影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赖,共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青年一代是生态文明观的践行者和守护者。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通过培育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环保教化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将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生态文明思想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现实需求
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发展是大计,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公民的基本福祉。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一些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有所提升,但是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不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全新的发展时代背景下,我国将生态保护放在国家各项治理的重要位置。先后制定了很多有利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重大议题之一。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承担起社会转型和文明延续的使命。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将是大势所趋,通过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更是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然而,很多高校学生还不能够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紧迫感。同时,笔者也了解到,在当前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所占的比重偏低,尤其在一些课程设置偏向实践性的大专院校中比重更低。因此,综合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高校对于青年学生群体开展系统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十分紧迫,生态文明育人成效亟待提升。
二、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育人成效提升策略
(一)发挥思政课平台作用,优化生态实践育人手段
我国的高等学府承担者为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其中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主阵地,当前我国高校的很多思政课程,总体上仍然比较枯燥乏味,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思政课授课思维模式。首先高校也要加强对于思政课教学力量的保障。要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并提供充足的科研教学经费,应当建立多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的多种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并充分将理论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生态文明教学的具体案例,不断激发学生利用高校建立的思政课教学平台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兴趣。
(二)拓宽教师业务范围,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对于高校而言,教师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导性力量,高校应当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当前我国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利用课下的时间学习储备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并做到利用国家最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思政课教育内容紧密的融合到一起,并在日常的备课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植入到实践当中,以达到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目的。
(三)以科学研究为手段,提升实践育人综合能力
科学研究是保证高校生态文明育人成效提升的重要基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组织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调查研究。指导学生通过时间调研了解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并形成科学系统的报告,要以申报参与各类课题作为契机,及时把调查中的成果转化,并将成果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当中。
(四)以学生组织为载体,构建多渠道的实践育人途径
在开展育人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热点的关注和研究当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鼓励学生通过社团以及学校学院内的各级党团组织,积极投身于本地区的生态文明相关问题调研和主题活动当中,去发现本地区生态文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一定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策略。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校内相关志愿者服务团队,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以等课余时间,开展校内外生态主题实践调研考察活动,并将成果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形式多渠道展示出来,扩大活动覆盖面和辐射力,提升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帮助引导学生们巩固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真正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百年大计,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同时肩负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使命,笔者认为,有效将生态文明观念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需要三步走:首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保护生态文明观念和理论知识。第二要通过建立多方面的渠道,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实践加深对于课堂上学习理论的理解,最后要积极创造各种平台,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总而言之,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高校应当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平台,切实做好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晓绒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9(2):69-71.
[2] 杨宏伟 . 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对策研究——基于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分析 [J].陕西教育 (高教 ),2018(5):10+12.
[3] 王磊 , 肖安宝 .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探赜[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5):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