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
山东省博兴第一中学
为深化课堂改革,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我市举行了英语优质课竞赛活动。比赛过程激烈又残酷。观看了众多选手的展示,我不禁反思,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才能呈现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课?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首先,良好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是第一要素。从台风上来说,选手要落落大方,充满自信。就专业素质来说,口语要流畅和准确,板书要有特色、有规划,语音语调要有起伏和感染力。就风格来说,选手要干脆利落,一定的亲和力和幽默又必不可少。毫无疑问,过硬的基本功是让选手脱颖而出的关键。
第二,课堂设计有深度、有特色。课堂目标明确、可测、可行,教学设计和任务落实丰富多彩。教学设计要以新课标为基础,结合本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独立的见解。选手必须要有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设计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有“亮点”的课程。也就是说,一节好课必然是高度个性化的具有个人标签的课,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地方。有亮点并不意味着花哨,单纯为了“花样”而去设计花样,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和意义的“亮点”也是很容易被评委和同行识破的,所以说教学的设计要有深度。课文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思维深度。这种深度需要潜心沉静的思考,这种深度需要多年教学的打磨,这种深度需要谦虚好学的积累,这种深度需要自我挑战的不断尝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度需要时间的积累,但深度更需要一个教师具有反思和领悟的精神。
再次,关注学生,为“真学”而教。学生是一节课的主体,任何设计都要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学会”来展开。其中,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老师在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后, 仅仅说了句抱歉,就匆忙地转向其它学生“寻找”正确答案,以便顺利开展下一阶段的任务。殊不知,学生的问题才是这节课的意义所在。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才是一节课最大的价值。当某个学生出现问题后,教师可动员其它学生帮助“理错”,然后“化错”。学生有讨论,有思考、有参与、有合作,教学目标往往就“水到渠成”。
最后,细节决定成功。学案和课件上不要出现错误,道具准备要精致。PPT背景的选择和设计要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学案和课件不能太花哨,喧宾夺主,但是了无生趣、平铺直叙式的展示,也不会激起什么涟漪。
那么,我们平时教学中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在比赛中“游刃有余”呢?
首先,以日常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台上一分钟,台下下年功。基本功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对于英语学科来所,口语的流畅和准确并不是想要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的,只有平时坚持英文授课的“习惯”,比赛时才能成就“自然”。此外,把平时的每一节课堂当成提升自我的主阵地,背好课、上好课。如何备好课?我觉得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课三备”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方法。“一备”,不使用任何参考资料,凭自己的理解,写好一案;“二备”,通读大量教辅资料后,在一案的基础上形成上课教案;“三备”,课后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策略、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方法形成三案。遵照“思考-学习-实践--反思”的模式,日复一日,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第二,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创新。生活中多涉猎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和理论。重要理论反复学,紧扣教材深入学,扩展资源广泛学。如果有好想法,记录下来,不要错过,整理一番,在课堂上实战操作。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收获,积累的力量是巨大的,久而久之大脑中就存储了无数的“好点子”。学习的第一步是模仿,但不能照搬,一个教师要时刻保持创新的状态。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但也导致很多老师变懒了,“拿来主义”成为阻碍教师成长的最大的障碍。我们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改造,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要做原材料的收集者,而是加工者,最后成为创造者。
再者,教师需要在独立和合作中寻求平衡。一节好课,往往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要有“公开自己”的勇气,抓住每一个集体教研的机会,在课堂中打磨、提升自我。认真倾听团队的意见,注意整理和反思,然后再设计,再实践。合作的力量不言而喻,是让一个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但合作并不意味着“依赖”。一个教师需要具有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这种独立就是教师自信的底气。集众人之长的“拼凑”是无法成就一节好课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没有灵魂,没有主线,缺乏了一气呵成的畅快。
教而不研,行而不远。我们是教书匠,但不应该仅仅是个教书匠,我们也是探路者,是开拓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反思和总结,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具体的小问题,我们就能找准问题做出成果来。胸中有格局,心中有愿景,脑中有方法,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就自己的名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