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艺
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00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儿童舞蹈编创融入岭南民族文化的作用,儿童舞蹈编创融入岭南民族文化的思考,如收集岭南民族元素、把握民族风格、巧用民族道具以及优选舞台音乐等,希望可以为儿童舞蹈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共同促进岭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儿童舞蹈;民族文化;舞蹈编创
引言:儿童舞蹈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当前编创儿童舞蹈的可探索的方向之一,其中岭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着许多儿童喜欢的民族舞蹈艺术形式,比如跳长鼓,包粽粑,打扁担,跳竹竿等等充满了趣味的活动,将其进行提炼加工编创成儿童舞蹈,可以在锻炼儿童健康体魄的同时增强儿童对岭南民族文化的认识,潜移默化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让民族优秀传统在儿童心中扎根发芽,为岭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中华民族“接班人”培养的基础。
一、儿童舞蹈编创融入岭南民族文化的作用
首先,岭南民族文化多种多样,可以应用在儿童舞蹈中的元素有很多,如广东民俗童谣《月光光》,广西民俗舞春牛、海南的跳竹竿舞等,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主动跳舞。其次,多元化的民族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儿童舞蹈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多元文化,提升儿童舞蹈技能的同时可以培养其舞蹈兴趣,帮助儿童形成民族艺术审美,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再次,利于发展儿童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儿童通过编创的岭南儿童舞蹈去领略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增强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儿童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增强儿童舞蹈的育人能力。最后,丰富儿童舞蹈编创元素,增加编创价值。在舞蹈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为编创人员本身的创作提供素材,丰富创作资源,对儿童舞蹈整体的发展质量都有良好的提升作用[1]。
二、儿童舞蹈编创融入岭南民族文化的思考
1. 收集民族元素,把握民族风格
编导可以进行横向区域内的岭南民族元素收集,包括各种文化背景、习俗、风俗节庆中的舞蹈形式、服饰、音乐、道具等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如瑶族的灵动、壮族的秀气、土家族的豪迈、苗族的英气等,在编创过程中结合主题灵活运用民族元素。此外,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成立民族元素资源库,保存提炼加工民族元素,分析其是否符合儿童舞蹈要求,结合检查结果进行相应修改,提升儿童舞蹈编创质量。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风格多种多样,欢快、活泼的民族舞蹈与儿童的天性较符合,在儿童舞蹈的创作中首要考虑这种风格。
民族文化在儿童舞蹈编创中的运用需要编创人员增强对舞蹈整体风格的把握,把民族文化与儿童的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等基本特点相结合,儿童的趣味点,儿童的知识面,儿童天真的幻想和快乐都是舞蹈创作的出发点,寻找民族文化中切合的点将是舞蹈创作的闪光点。以儿童舞蹈和壮族民间文化融合为例,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例如年节节庆时的包粽粑、打扁担、抛绣球、打磨秋等等,围绕着民俗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民间舞蹈,其中扁担舞最为普及和活跃,壮族儿童从小就跟着家人跳扁担舞,扁担和板凳敲击的欢快的节奏,双人及多人互动的快乐,无不是儿童舞蹈创作的源泉,广西优秀壮族儿童舞蹈《打扁担》就是民族文化与儿童舞蹈结合的典范。
2.巧用民族道具
舞蹈道具在舞蹈中的运用可以表明人物身份,营造特殊氛围,提升舞蹈的感染力,想要在编创儿童舞蹈的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需要善于应用民族道具辅助舞蹈,将抽象的艺术形象具体化。一方面,编创人员应当结合舞蹈主题选择合适的服饰,我国各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民族服装,可以运用带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服饰,展现舞蹈特有的民族风情。如瑶族服装配饰有着大量的铃铛,手腕上的,脖子上的铃铛可以加上摆手、转腕、抖肩等动作,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优化舞蹈布景,提供表演道具,如花伞、手绢以及长鼓等,增强儿童的舞蹈体验,创设特定环境,增加舞蹈美感。例如,《落雨大》这一儿童舞蹈,其在表演过程中,儿童穿戴汉族民族服饰,脚踩木屐,与舞蹈布景—大街小巷交相辉映,描绘了雨中玩耍的、天真烂漫的儿童,将童趣性和民族性合二为一,获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此外,选择民族道具方面,也要求编创人员自身素质符合要求,编创人员自身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各民族内部,让艺术切实来源于生活[2]。
3.优选舞蹈音乐
儿童舞蹈的编创离不开具体的音乐,为了保证民族文化融入的有效性,编创人员可以从舞蹈音乐上入手,选择具有岭南民族特色的音乐,帮助儿童找寻舞蹈节奏的同时,体现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风俗风貌等内容,升华舞蹈编创的主题。同时,也可以综合运用音乐风格和舞蹈节奏特点,为舞蹈带来不一样的节奏体验,例如儿童舞蹈《打扁担》,利用扁担与扁担打击的不同节奏,选择适合儿童掌握的2/4节奏,利用空间改变、方位置换、2人或4人组合模式等编创手段,增强动作和音乐的贴合性,彰显民族文化特点。此外,需要优化编创流程,建议在编创过程中先确立主题,然后搜集音乐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兼顾好民族文化与儿童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重视民族文化的融入,而选择一些儿童理解难度大的音乐歌词,需要保证旋律的简单流畅、歌词的通俗易通。
4.理顺编创思路,合理设计表现形式
儿童舞蹈在编创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艺术童趣,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创作,“想儿童所想,跳儿童所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编创人员需要明确民族文化在儿童舞蹈编创中的融入的基础是儿童舞蹈,不能将其生硬的融入,降低编创质量,坚持儿童舞蹈编创标准,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让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融入中创新,保证其融入的“为我所用”要求,不能为了融入而融入,保证编创思路的清晰,树立相对开放的成熟创作观念,保证所创作品符合儿童需求。一方面,儿童天然地对游戏有着喜爱,在融入过程中编创人员可以将儿童舞蹈进行游戏化处理,例如,以“圆圈队列”游戏为主题,结合畲族的手指舞,提升儿童舞蹈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坚持以儿童的视角分析舞蹈编创,提供一定的幻想故事情节,如神话故事等,让儿童在舞蹈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
改进儿童舞蹈题材选择,合理设计表现形式。当前,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1)情节性。即将儿童舞蹈进行戏剧性处理,添加情节,将舞蹈转化为故事,利用情节打造人物形象,将儿童舞蹈的主题进行揭示。在这种表现形式上可以以岭南民族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以民族故事为舞蹈情节,增加民族文化融入的深度和广度。(2)情绪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基本没有直接故事,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不具备矛盾冲突,通过舞蹈表示某种情绪。基于民族文化,编创人员可以选择民族生活情境,作为舞蹈画面,如打糍粑等。(3)音乐性。依托于音乐,舞蹈形象体现的就是音乐形象,编创过程中选择或改编民族音乐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入。
结语:综上所述,儿童舞蹈的编创需要根植于生活,吸取民族文化元素,激发创作灵感,将艺术童趣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增强儿童舞蹈对儿童的吸引力,运用艺术的兼容性,突出民族艺术个性,从而将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高隽超.基于儿童立场的非遗舞蹈课程开发 ——以深圳市海韵学校非遗舞蹈课程为例[J].美育学刊,2019,10(3):116-120.
[2]王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与编排[J].新课程·小学,2019,(11):30-31.作者简介:姓名:梁艺(1973.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西陆川人,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