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尔祥
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宪章中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指躯体上没有残缺或疾病,而是指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正常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颇受社会和学校的重视,许多中小学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不同程度提高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从2003年开始,将“中学生心理健康”列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很多学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有很多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从几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和工作,所以学校和教师要研究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以确保我们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障碍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达到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 根源 对策
一、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1、学校因素: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考试频繁,使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分数高低论成败,使得教师为了自己的业绩,让学生课堂上争分夺秒,课后加班加点,致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最终导致失眠、精神状态不佳,学习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学生又得不到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惧和焦虑当中。
2、学生因素:初中生年龄一般是13-15岁,在这一阶段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别意识也慢慢成熟,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此时,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向往,同时会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此时,如果缺少成人的指导和关爱,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的疾病,如:逆反心理、不服管教、早恋等。
3、家长因素:一是“溺爱型”。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娇生惯养,一切家务劳动越俎代疱,生怕他们吃苦受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要求不切实际,在已过重的课业负担外,又强制子女学这学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考试焦虑、逃学等现象。二是“放任型”。如家长平时忙于做生意和热衷于“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和品行很少问津,任其自由发展,使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慢、懒隋等现象。三是“极端型”。对子女管教方法失当,或把子女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动不动非打即骂。很多孩子会因得不到父母的“赏识”,而产生苦闷、委屈、愤怒等不良情绪。 四是“殃及型”。父母不和甚至离异,导致生活上的挫折,殃及子女。一些孩子就会封闭自己,变得孤僻。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都会造成子女巨大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孩子的心理将会朝畸形发展。
二、中学生心理保健教育的对策
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性的不同。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结合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我们只有进行针对性而又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保证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社会各方面的无形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必然会导致不恰当教学行为的产生,因学生成绩不好,或有某些行为偏差而冷落、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取消其参加其他活动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有强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等健康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真诚平等尊重学生。再次,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同时,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抓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为了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健康教育的技能,2003年我校挑选了一个教育学心理学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到我校专门负责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由全体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还邀请心理学专家、茂名学院心理学教授王凤兰为教师讲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2003年从乡镇中学调到我校任教的梁老师、2004年新毕业的关老师,由于各方面无形的压力,致使他们心理压力过大,一站在讲台上就心理紧张,感到大脑一片空白,无法上课。后来经过心理辅导,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培训,慢慢恢复了心理健康。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梁老师由于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还被学校提拔为年级组长。
2、运用好主题班会,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开拓阵地
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已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但碍于面子,怕人说“出风头”而又羞于表现自己。为帮助学生冲破这一层心理障碍,我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学名人·做名人”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奋斗而表现,并非“个人主义”,相反应该大力提倡。这项活动,既打消了学生怕遭非议的顾虑,又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现欲望”,深得学生好评。
3、开设交流信箱,为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广阔天地
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引起了一些极端的行为。如去年化州某中学学生杀死教师案,电白某中学学生杀死学生案,最近雷州二中杀死同学案都暴露了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说明了当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紧迫性。为此,我在班里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这使他们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即使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何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有一次,班里有一个女学生写了一封信诉说了她的困惑:她小学时成绩很好,进入初中后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致使学习紧张、无法安静下来学习,成绩下降。而父母对她期望很大,发现她的成绩下降后又不断地施加压力,结果恶性循环。她感到前途无望,甚至想一死了之。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帮助她分析问题原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她小学时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初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难,便产生焦虑、烦燥等消极情绪,无法安下心来学习。我先与她家长联系,说明情况,希望家长理解她,不要再向她施加压力。然后向她提出几个解决办法:1、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2、树立成功意识,肯定自己所取得的成绩;3、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名次;4、学会放松,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她的情绪逐步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6年中考以688分考取了信宜中学。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何艳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邱炳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