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建伟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重庆 九龙坡401329)
摘要:大多数学生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因运算出错丢分的情况非常的普遍,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运算能力 运算技能 训练 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机整合,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运算不仅是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也与“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可缺的基础。
下面是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重视双基教学,提高运算正确性
1.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是数学思维模式的基本起点,脱离数学概念的基本掌握,有关的数学问题亦会无从思考,所以形成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数学思维模式才能清晰,对数学运算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学生就会对数学计算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盲目的照搬公式定理,这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基础知识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为做题而做题。让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法则、运算律、公式、性质、定理等,对基础知识要严格要求,加强基本功训练,以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力求人人过关,这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2.探索知识形成,促进深刻理解
教师在讲解概念、公式和法则时,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归纳出一般规律。要通过对比相似的概念、厘清易于混淆的公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准确掌握知识点。学生运算时要认真分析给定的条件,灵活运用概念、公式和法则,确定最合理的运算方案。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通过点的运动(方向和距离),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加法法则。做两数相加时,首先判断加数的符号,同号用法则1,异号用法则2,然后再确定和的符号、和的绝对值。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达到熟能生巧。又如,在讲幂的有关性质的时候,要用乘方的意义进行推导,而不是竹筒倒豆子直接把公式给学生套用。如果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即使暂时会了也会很快遗忘的。
二、加强基本技能训,提高运算能力
1.合理运用运算律
运算的简捷是运算合理性的标志,是运算速度的要求,它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考察。要想又快又准地进行运算,合理运用运算律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不论是数的运算还是式的运算,恰当合理地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不仅可以节约运算的时间成本,还可大大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在小学四年级下册学生就开始学习加法和乘法的有关运算律了。到初中,只是数的范围扩大了,这些运算律同样的适用。要想快速高效地计算,就要注意使用运算律的一些原则。如,在做加法时,要相反数结合、可凑整的结合、同分母结合、分母成倍数结合。又如,在做乘法时,要可凑整的结合、互为倒数的结合。还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逆运算的运用在数的简便运算时也常常用到。
2.熟练掌握运算法则
初中阶段要学习数和式的六种(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数的
运算是从有理数到实数逐步推进、从初一到初二逐步渗透的。运算知识与运算技能的训练都要遵循由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各种数的同一种运算法则是类似的,用类比法进行学习,触一旁通。只有知道了法则,才能进行运算。运算法则好比产品说明书,是进行数的运算的指南和依据。当涉及混合运算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
3.有的放矢,强化训练
要想学好数学,不做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也不行!三天不摸手艺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熟能生巧!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快速作答、准确无误、过程合理。除了通过作业训练以外,还可定时定量练习或比赛。比如,在班上每周一次或两次,用5—10分钟时间定量练习。还可以一学期举行一次年级运算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竞争力,促进学生运算正确性的提高,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自觉检查,有错必改
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有的学生在完成计算题运算后,认为自己已做完,就觉得无所事事了。只有当老师进行批改后才发现这也错那也错。归根结底,就是学生没有验证的习惯。如何让学生形成验证的习惯呢?首先让应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把检验作为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完后,按步骤重新检查;在学了解方程后,要求学生要养成验根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地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
2.题后反思,巩固知识
学生做题不要就题做题,每次进行练习后都就应当进行一定的反思。可在题目上勾画关键已知,在题目旁边批注所用的知识点或方法,还可在类似题目间进行纵向比较,比较它们解决方法上的异同。只有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才能看到不断的进步。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3.研究错题,吸取教训
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时常查看,检查自己改正情况。不断的进行总结:这次错了,为什么错?怎样错的?下次怎样避免?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可能有这样的学生:只要老师一说这题有错,他就会把这题的解答过程全部抹去,从头开始做。对作业中有错误的时候,应是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先找出错误所在,然后再重做,否则结果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要出错。
总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分析学生运算出错的各种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加以修改和完善,不但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还能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提高。老师也同样需要做记录,把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记下来,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强这一问题的讲解练习,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并及时提醒。同时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行间也可进行经验交流。
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只要我们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逐步领悟运算能力的实质,就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进行运算的习惯,提高运算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4
[2]尹安群.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