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校园隐性伤害的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芮毅伟1 吴娟娟2 李永丹3 张金亮4
[导读] 2020年10月12日,江苏泰兴市一名高二学生留下遗书后跳桥自杀
        芮毅伟1  吴娟娟2  李永丹3  张金亮4
        1.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河南 安阳 455000;
        2.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河南 安阳 455000;
        3.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河南 安阳 455000;
        4.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河南 安阳 455000;
        案例:2020年10月12日,江苏泰兴市一名高二学生留下遗书后跳桥自杀。在遗书中,他控诉老师因为作业而辱骂他,让他没有尊严;他指责老师看不到他的进步;指责老师阻止他恋爱,这毁掉了他求生的希望…… 这起事件是平时许多个心理积怨的爆发。由于死者平时学习态度确实不端正,老师对他的言行的确存在过激之处,如“怎么又是你,我不想看到你”,“你这辈子都没出息”之类的话,对该生都带来了隐性心理伤害。教师批评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却有不当,值得深思。

                                                                                                                                                                                                                                                                                                                                                                                                                                                                         
        花季年龄,命运陡然扭转,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每每这样的案例见诸报端,令人痛心之余,分析事故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前期有大量连续的隐性伤害早已发生。比如,高中生因学业压力大引起的焦虑;老师、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引起的苦恼;因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关系紧张。
        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发达、社交媒体活跃的现实之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70后、80后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校园伤害行为之所以常见于中学,很大程度上与此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节点,高中生在身体上快速发育,逐渐显露成熟的样貌,心理发育上却不同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与认可,但自身能力却显不足;他们希望融入同伴,又一时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他们比较自我且内心敏感,看似坚强实则脆弱;他们愿意真心付出,去收获一段真正的友谊,却总因为无心之言使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嘲笑而做出极端之举,也可能因为一句表扬,而在行为上发生根本转变。说到底,青少年处于身体、心理与价值观的激荡期,极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教育者要清楚地看到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尤其需要看到蕴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巨大能量,力求智慧、巧妙地将其转变为成长动力。对此,国家、学校和家庭都要认真应对,帮助站在人生重要成长节点的青少年顺利“转弯”。
        一、国家层面
    关于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对校园欺凌进行了治理,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制定了规定性文件进行了贯彻落实。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会议高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法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与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教育等。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新法规定:“国家建立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系统,向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提供免费查询服务”,这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
        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30号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项规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政策保障,从而为学校隐性伤害的有效预防提供了方向指导。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健康成长的主阵地,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 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全校师生的法制安全报告会,邀请法院工作人员为全校师生分析发生于学生之间的伤害案例,案例真实,且发生在同龄人群中,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起到警示作用。学校至少要有一名教师参加过系统的法治培训,通过法治实践课程、宪法晨读、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完善校园纠纷调解机制,协调行政机关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校园纠纷调解,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和家长各方合法权益。
        2. 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培训。教师始终做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赏识的心理教育学生,以静待花开的心态看待成长。班主任可以适当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要把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完善认知、全面成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课题。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主动了解他们的心事,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健康品质。
        3.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挫折、失败和困难,积极消除引发伤害事故的主观因素,避免因学生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伤害事故发生。总之,对于学生中的隐性伤害问题,我们要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通过沟通解心结、活动畅心扉、鼓励树信心、治疗防极端,使学生真正学会沟通、学会相处、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4. 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有研究指出,10岁到25岁之间的初显成人期,同学逐渐成为自身成长的最大影响源,当内心产生困惑或遇到困难,他们首先愿意求助的不是父母和老师,而是同龄人。学校应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引导学生多欣赏、多认可、多赞扬同伴,少苛求、少抱怨、少批评同伴;学会求同存异,学会理解、学会交流合作,有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
        三、家庭层面
        当孩子进入中学,父母也要意识到,教育理念、教育重心和教育方式都应有所调整,家长要“宽严相济”,把做合格家长作为不懈的追求。
    1. 作为家长,要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
        2.家长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以身作则;
        3.家长要善于倾听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要,为子女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又不乏教育指导的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和子女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总之,应让孩子在家庭里得到尊重和接纳,并感受到父母无声且饱满的爱,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在学校才会更加积极向上,更好与同学相处,而不至于遭遇校园伤害。
        隐性伤害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干预校园隐性伤害,是国家、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为了让学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需要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国家、学校、家长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校园伤害防范体系,只有这样的相互合力才能促成和谐校园的出现,让教育回归根本,让伤害远离学生,使学生珍视生命的意义,找到人生的方向。
        注明:本文系2020年度安阳市安全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ayjky20278)《高中生校园隐性伤害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