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目式课程在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吴欣蓉
[导读] 如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正在飞速发展
        吴欣蓉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东方红小学  湖北省  宜昌市   443000
        摘要:如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正在飞速发展。小学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变换为项目式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对项目式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避免课程以老师为主导的缺陷,使学生能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接受知识。本文对项目式课程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析,描述了项目式课程在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模式;项目式课程;小学教育;常见问题
一、项目式课程
1.1项目式课程的定义
        项目式课程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小组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日常复杂生活情景,对新的课程进行认真的探讨,自己动手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了解学习新的知识。这种课程形式便是项目式课程。目前,小学应该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将项目式课程学习模式应用到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上。把教材里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原有知识单位进行课程项目的设计,之后学生在所设计的项目式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解决问题中完成对本学科新知识的认知。
1.2项目式课程的特点
1.1.1以情景问题为引导
        项目式课程在小学教育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设立科学、合理的情景。需要什么工具、去处理何种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都需要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探究、思考。一个巧妙、有意义地情境设立能够促使学生在兴趣中深入分析,利用自身现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项目式课程中的问题,从而建立起自身的学习思考体系。
1.1.2突出学科特色
        项目式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有所不同。项目式课程在应用过程中,学校需要以具体的学科课程为依据,结合生活情境来设计项目式课程。所设计的课程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因此,项目式课程培养的核心目标依旧是学科素养。学生在项目式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在该学科方面的认知更加透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项目式课程的类型
        在小学教育方面项目式课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项目式课程以全校学科开展,该类型项目式课程用时较长、学科知识庞杂,但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综合能力提升较快。②项目式课程以本学科开展,该类型项目式课程时间跨度小、所学知识精简,但对学生的全方位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学校应该灵活应用两种类型的项目式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
二、项目式课程在小学教育方面的应用和实施
2.1以问题作为驱动
        学生能够利用课本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是项目式课程的主要目的。巧妙、合理的问题能够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所设计的问题需要以课本知识作为依据,难度合理,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既有成就感又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2在活动探究中学习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自主学习、网络查找、找寻有关书籍,建立小组进行讨论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活动小组,相互学习,探讨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验证方案,取得初步结果。


2.3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学生在项目式课程的学习中,问题设计可能包含很多知识。不仅只有学科内的知识,也可能设计到生活方面的经验。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探讨交流,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2.4作品的制作与分享
        学生在项目式课程的学习工程中要以作品的形式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可以是物理模型,视频文件、PPT、演讲稿等。老师和家长要为学生的作品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学生完善后的作品要进行分享。作品分享要体现,团结协作、信息整合、学科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5作品评价
    项目式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之处在于项目式课程是以学生处理项目的实际问题为主体,老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在网络、书籍等查阅到的知识加以应用来解决项目课程中的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项目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的评价贯穿始终,既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要得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项目课程要求人人参与,团结合作,掌握最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阶段性学习后,老师、家长和其他同学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验评价,学生在接受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
三、项目式课程在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3.1项目式课程过于形式化
        在学校应用项目式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在学习期间无法自主完成课程项目中的问题。经过探究后发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项目式课程过于形式化。学校老师没有对学科内容进行认真详细的梳理,提出的情景问题难度不当,经常是有课程项目便可,没有仔细设计项目。使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很难解决项目问题,进而没有得到项目式课程的优良效果。
3.2项目式课程的孤立性
     目前,项目式课程在小学中的应用一般是由一位老师根据某一特定的课程进所制定体项目的实施过程,或者是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没有将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的培养体系中。这样项目式课程就趋向于孤立,从而丢失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孤立的课程设计,学生们很难在项目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能力。孤立的项目式课程还会导致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重复学习,浪费时间,而没有学到其他未掌握的知识造成最终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此外,学生在孤立项目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孤立性的影响,造成处理问题具有片面性的现象。
3.3理论知识学习不足
        传统课程与项目式课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传统课程的设计是依据于每一学科完整的知识构架,而项目式课程则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着重与教学质量,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课程能够快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但该课程缺乏在实践中的运用,很难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而项目式课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因为所学知识依太过依赖具体的项目的实施,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仅仅能解决一些“见识”过的问题,而面对一些新的问题便束手无策。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3):17-20.
[2]盛兵,闫斐,马有才.基于STEAM项目学习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拉萨中学为例[J].西藏教育,2019(03):15-19.
[3]陈红霞,黄永康.多项目式课程设计在《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8,20(12):78-79+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