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寿
福建省仙游县溪口学校 351200
摘要:
新时代当前少部分中学生思想品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未成年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必须充分认清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在眉睫.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引起广大教师担忧和思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大力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1.重视道德认知。2.培养道德情感。3.培养道德情感。这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道德法治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断探索创新道德法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义不容辞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提高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实践
胸怀大志、勇于拼搏、热爱祖国、昂扬向上、团结友爱、明礼诚信、奉献精神、乐于助人是当代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面临新形势、新时代当前少部分中学生思想品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欺骗、举止言行粗鲁、破坏公物、乱扔垃圾,乱闯红灯、迟到旷课、染发、课堂上玩手机等不良品德表现令人担忧;爱慕虚荣、盲目攀比、迷恋上网、吸烟酗酒、思想上表现自我为中心、任性,追究中学生道德意识淡薄、行为不良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落后文化诱惑和腐蚀未成年的心灵,手机、网络等媒体充满色情、暴力、游戏(例如:王者荣耀)等不良信息对中学生负面影响极其深刻,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2.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教师平时与学生沟通不够,思想动员工作没有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老师应该通过多次家访及上好主题班会。3.家庭方面.主要在父母过分的溺爱以及单亲家庭及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缺乏教育造成.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引起广大教师担忧和思考,必须大力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因为未成年是国家的栋梁、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必须充分认清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在眉睫.学校是品德教育的根据地。道德与法治课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面对有个性的学生,工作要细心扎实,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各自不同思想动向,围绕中学生思想品德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开展立德树人,提高思品教育的成效.同时不断探索创新道德法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义不容辞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一.重视道德认知.
道德法治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高尚品质,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形成思品的过程.一方面,传授的内容要求有切实的可行性、浅显易懂,发挥道德法治教学的教育功能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探究与分享”“阅读与感悟”及身边有说服力的事例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主动探讨社会现实与自身成长的问题,认识自己不足,及时化解矛盾,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修养;明白为人处事道理,增强明善恶辨是非和适应生活能力,传播正能量,做到心中有把良知的标尺,为将来做一个负责任、有正义感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新颖.处在青春期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品质重在塑造.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要用爱心铸就学生的希望,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以人为本,将心比心,理性的沟通和理解,取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充分应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通过讲故事、读书心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陶冶了情操,加深了道德认知,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的上升。
二.培养道德情感
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是联结“知”与“行”的纽带.情感是以认识为基础,是道德认知的升华,对认识起到强化作用,对行为起着推动作用.情感体验应纵贯教学过程中.1.利用师生间真挚情感的共鸣来感化学生,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学习生活细节来关怀学生,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使学生增强自尊自信、热爱集体、乐观向上等积极感情。 2.良好的教育情景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教师要用多媒体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嫦娥五号飞船登月成功、70周年国庆大阅兵等激励人心的场面,激发他们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产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情感; 3.利用激励机制激起他们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升华.(1)榜样激励.倾听“抗疫英模报告会”“航天英雄先进事迹”用英雄榜样的崇高精神激励我们学习.(2)荣誉激励.奖状、助学金等带动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已有的品德修养水平与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差距是品德教育突出的矛盾,学生只有经过情感体验,才能把公民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成为推动自觉行动的精神动力.
三.强化道德实践
品德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改变以往认知与实践偏离现象.生活就是教育,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利用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做新人”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爱国守礼奉献;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组织合唱队、“珍爱生命”等演讲会、征文比赛节目;参加校运动会、拔河比赛,展现青春活力、勇于拼搏、超越自己、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从上课、自习、开会、食堂用餐、宿舍休息、家务劳动等平时行为都进行严格要求,例如爱护花草树木、主动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随手关闭水龙头、不闯红灯、不铺张浪费、不进营业性网吧等,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外在行为内化为其优秀的品德作风.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宣传有关“环保卫生”“新农村建设”“科普法律知识”以及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与困难学生结对子,献爱心捐款,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利用节假日参加志愿者服务,义务劳动打扫卫生,参加助残敬老、扶危济困等公益活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贵在有恒心毅力,常抓不懈,一定能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中学生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是为了适应祖国建设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教师辛勤地呵护,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共同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正确引导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做到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希望能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