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田甜
学号:2020112022003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 要] 心理动词是是动词的一个大类,用来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因此,研究心理动词,研究心理动词的意义和分类,研究心理动词在二语教学方面的应用,都非常有意义。本文的意义在于阐述和总结国内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以及相关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并且试着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心理动词 分类 本体 教学
语言学界对心理动词的研究开始很早,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后面的研究大部份都主要在于汉语心理动词的分类,与国外心理动词的对比等方面。心理动词的教学研究最早开始于心理动词教学偏误研究,其后主要涉及不同国家留学生的习得与对比研究。不管何种领域,心理动词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成果也颇为丰富。
一,心理动词本体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都对汉语心理动词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心理动词来源于《马氏文通》中:“凡动字记内情所发之行者,如恐惧敢怒愿欲之类,则后有散动以承之者,常也[1]。”“记内情所发之行”,也就是心理活动。心理动词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分类,但作为一个大类,心理动词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从本体研究的角度出发,主要涉及分类、搭配、词义演变等方面。在心理动词分类上,学界的主要看法集中于“情绪类心理动词、情感类心理动词、感知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意动和使役类心理动词”。在古代汉语心理动词分类中,主要将心理动词分为“情绪心理动词、意志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又将情绪类心理动词细分为“喜悦概念场、尊敬概念场、怜惜概念场、惭愧概念场、忧愁概念场、惊奇概念场、惧怕概念场、痛苦概念场、愤怒概念场、憎恶概念场、喜爱概念场、后悔概念场、仰慕概念场、讥笑概念场、愚昧概念场、骄傲概念场、满意概念场、感动概念场、谦让概念场、轻视概念场、”;将意志类心理动词主要细分为“希望概念场、疑惑概念场、诚信概念场、”;将认知类心理动词细分为“感知概念场、记忆概念场、思维概念场、想象概念场、”。在心理动词的搭配与词义演变方面,主要涉及中外心理动词对比研究,词义相近的心理动词用法对比等方面。如张庭领的《汉语心理动词“爱”与“喜欢”语法分析对比》中就详细探究了词义相似的心理动词“爱”与“喜欢”的不同用法[2]。另外,也有许多学者做了心理动词的考证研究,如张长云的《心理动词“怕”的溯源考证》对“怕”这一心理动词的来源与发展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怕”这一心理动词来源于中古汉语时期,在五代时期已经广泛使用[3]。可见,关于汉语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学者们已经做得相当透彻。
二,心理动词教学研究
近年来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心理动词的研究层出不穷,胡媛的《发展汉语中心理动词的研究》[4]、谭丽的《汉语教程生词表中心理动词与其对应英译动词的对比研究》[5]等等。不同语种之间的对比研究有李玉楠的《爱恨类心理动词英汉对比研究》[6],罗立伟的《汉泰常用心理动词对比研究》[7]。其中胡媛的《发展汉语中心理动词的研究》[4]中提到:结合教学大纲进行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很少,而且一般都是结合《汉语等级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很少有人对《通用大纲》中的心理动词进行研究,收录的词汇是否合理,等级的划分是否合理,不得而知。
将教材与大纲结合起来研究的少之又少,关于外国留学生心理动词学习偏误的作品主要有鲁晓梅的《留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8],杨孟丹的《留学生习得汉语动词的调查研究》[9],华鑫的《留学生习得汉语动词的偏误分析》[10]林潞《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11],王妤诗《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动词偏误研究》[12]等等。其中王妤诗和华鑫都没有按国别来分析偏误,王妤诗侧重于心理动词的教学设计,这为教学提供了参照。华鑫从心理动词的语义和语法角度出发,分析近义心理动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以三组近义心理动词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为近义心理动词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参考。区分国别进行研究的主要有陈氏和《越南学生学习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13],张勇《泰国留学生汉语心理动词偏误类型分析》[14],董书晓《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15]等等。其中,董书晓将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心理动词的偏误分为: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遗漏偏误是指在句中应该使用心理动词却没有使用而引发的偏误,误加偏误指在句中不需要使用心理动词却使用了心理动词而造成的偏误,误代偏误指本应该使用这个心理动词却使用了其他心理动词造成的偏误。关于心理动词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杨茗焜的《对外汉语心理动词词义范畴教学方法》[16],哈斯来提《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及教学对策》[17],其中,杨茗焜在《对外汉语心理动词语义范畴教学方法》[16]中提到了心理动词教学方法与教学案例,为心理动词的实际教学提供了参考。心理动词教学方面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但是目前的状况似乎有些杂乱,不够系统,其中在心理动词教学的对比方面,成果并不多见。
三,结语
心理动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类,不管是对中国母语者的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动词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此外,对心理动词使用情况的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习得者的语言学习情况,习得者掌握语言的程度越深,其使用心理动词的准确率也会相应更高。同时,对不同国家汉语学习者心理动词使用状况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与其第一语言的关系,如是否存在使用正迁移、负迁移等情况。目前心理动词的研究日益成熟,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宝贵看法,相信未来在这一领域还会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本体研究领域还是与教学相关领域,只有不断地出现新的理论成果,才能更好地推进汉语发展,同时也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推动国际汉语教学事业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6。
[2] 张廷领 (2020)汉语中心理动词“爱”与“喜欢”语法语义对比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3] 李长云 (2011)心理动词“怕”溯源考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4] 胡嫄 (2019) 《发展汉语》中的心理活动动词研究,安徽大学。
[5] 谭丽 (2013) 《汉语教程》生词表中的心理动词与其对应英译动词的对比研究,广西民族大学。
[6] 李玉楠 (2016)爱恨类心理动词英汉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
[7] 罗力伟; 张勇 (2012)汉泰常用心理动词对比分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10期。
[8] 鲁晓梅 (2018)留学生习得汉语认知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云南大学。
[9] 杨孟丹 (2018)留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
[10] 华鑫(2015)留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黑龙江大学。
[11] 林潞(2019)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华侨大学。
[12] 王妤诗 (2015)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研究,扬州大学。
[13] 陈氏和 (2012)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吉林大学。
[14] 张勇 (2015)泰国留学生汉语心理动词偏误类型分析,《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第7期。
[15] 董书晓 (2017)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
[16] 杨茗焜 (2014)对外汉语心理动词词义范畴教学方法,辽宁师范大学。
[17] 哈斯来提 (2016)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及教学对策 ——以中亚及俄罗斯留学生为例,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