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期   作者: 王永超1 刘洪芝2
[导读]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
        王永超1  刘洪芝2
        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临沂,273400;2.临沂第二十七中学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文化强国建设规划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建设具有国家标志性意义的地理标志命名的国家级文化公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作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深厚积淀和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以繁荣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二、基本概念
        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如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形式,并多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这些智能行为包括知觉、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其长期目标是发明出可以像人类一样或更好地完成以上行为的机器。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图像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来帮助人们完成任务的智能体。它具有以下特点:深度学习+自我博弈的进化技术;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人机一体化技术导向混合智能;跨媒体系统连接下的智能识别;无人系统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赋能各行各业,在医疗领域创造了沃森医疗机器人、经融领域有高盛自动交易软件、零售领域如亚马逊无人超市、新闻领域有今日头条编辑机器人、交通领域的百度无人驾驶、翻译领域的科大讯飞即时翻译机等等,同样也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一款机器人,通过算法学习了14-20世纪之间的15000张肖像画,提取了所有画家的风格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度打到99.98%以上,通过风格提取然后迁移,就可以跨时、跨领域进行创造性创作;[7]同时它还可以进行连续式的生命仿真问答,将唐诗三百首输入后,给其任意主题均可以创作出大师级别的诗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研究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民政部分两批共认定了162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写入教材,支持有关高等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在时间长河里划过悠长的里程,同时这种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发展脉络,是民间社会的细胞和骨骼,构筑了璀璨厚重的文化底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逐渐式微,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发展成为可能。正是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危机现象及其本质的思考,本课题聚焦地方高校非遗传承发展的实践,关注文化一脉相承,以人工智能为视角,以地方高等院校非遗传承的实践为分析样本,尝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现实困境和传承方式变迁的基础上审视人工智能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在机理和功能价值。并就在现代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如何延展和深化基于人工智能的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做进一步的探讨。探索一种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普及推广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从新时代的角度去看待传统文化,从未来的高度去认知民族传统,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要求出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语音识别、立体感知、模型修复、数字还原等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与价值,为文化强国建设增砖加瓦。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课题组成员大量搜集有关地方高等院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传承发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研究的文献,共搜集2010-2020年相关文献107篇。根据中国知网论文综合影响因子筛选其中的37篇文献进行重点阅读分析,并查阅了地方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众多传承人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脉络。
        2.个案研究法
        从全国诸多非物质文化项目中剖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成功个案,分析部分职业学院连续多界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遗博览会等成功案例,提取具有价值的做法与经验,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3.调查研究法
        结合地方高等教育平台中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选择一部分代表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上海交大等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中心等优秀大数据平台、部分博物馆智能景点讲解支持系统等进行调查,利用实地调研、现场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传统的保护方式、人工智能传承以及基于地方高校自身功能要素的平台传承等不同传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五、对策建议
        我国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断代失传、工艺创新瓶颈等传承危机,目前传统传承保护方法尚不能完全承担其传承创新的重任,迫切需要拓展和丰富传承非遗文化的途径和方式。地方高校在教学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天然优势,通过跟踪注册技术、虚拟显示技术、虚拟物体生成技术、交互技术、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人体感知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等方法可以实现叠加虚拟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为非遗文化进行展览介绍;实现对残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还原原始摸样,进行存储、研究与展示;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和体验以及便于进行立体感知感受;开发相关课程对学校与社会开放以普及相关非遗知识等,这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传承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契合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生成特点和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善炳.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J].科学.经济.社会.2020,(1).19-25.
        [2]张天骄.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06.本文是2020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度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NDJY-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