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
中国政法大学
[摘 要] 完善的师德监督体系,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水平的重要保障。师德监督体系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势必就会导致高校教师的师德滑坡、师德失范等。那么,如何完善高校师德监督体系呢?对此,本文的观点是:充实高校师德监督内容,明确高校师德监督方向;壮大高校师德监督主体,拓展高校师德监督视角以及创新高校师德监督方式,畅通高校师德监督渠道。
[关键词] 完善;高校;师德;监督体系
引领莘莘学子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指引天之骄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奋进,是高校教师的使命所在。于高校教师而言,高质量地完成这些使命,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需要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是高校教师的文化涵养;高尚的师德,是高校教师的精神底色。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高校教师的文化涵养吸引着学生,让学生自觉产生提升文化涵养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的高尚师德感染着学生,让学生持续产生塑造精神底色的主观能动性。
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学术造假、妄议政治、生活奢靡,肆意践踏师德红线,师德水平不断滑坡,抹黑高校教师群体形象。追本溯源,部分高校教师之所以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高校师德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在监督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下,部分高校教师心存侥幸,忽视、甚至无视师德规范,我行我素、肆意妄为。因此,完善高校师德监督体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窃以为,完善高校师德监督体系,既要充实高校师德监督内容,也要壮大高校师德监督主体,还要创新高校师德监督方式。
一、充实监督内容,明确监督方向
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效师德失范案例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以及个人生活,是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重灾区”。为了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有效预防与大力惩处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出现师德失范行为,首先高校师德监督管理部门应该要想方设法充实高校教师师德监督内容,据此明确高校教师师德监督方向。
(一)监督学术成果
高校,是引领学术研究的风向标。一旦在高校学术研究这方净土中,出现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那么,全社会就会争相效仿,就会刮起一股学术研究“肆意造假”的不良之风,学术研究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搁浅”状态。从微观方面来看,会对学术的发展、高校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从宏观方面来看,会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高校师德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将监督学术成果作为高校师德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把学术研究质量关。“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有效预防高校教师出现学术不端行为,高校必须要在学术研究方面,结合学术研究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内容详实、奖惩分明、措施得力的高校学术研究制度。以制度为尺,以落实为径,将各种高校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除了对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监控之外,还要对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监控,据此大力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高校学术研究氛围。
此外,高校师德监督管理部门要协同高校其它管理部门,不折不扣地将高校学术研究监督落到实处。如此,在学术研究方面,每一位高校教师就会心存“戒尺”,就会自觉远离、抵制各种学术研究造假、不端行为。
(二)监督教学言行
在高校教师师德失范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妄议政治、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的案例。课堂,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孵化器。高校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会对高校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站位的基础上,严格规范自己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
然而,因为对高校课堂监管存在“盲区”,所以有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言论、不当举止,对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正因为如此,高校相关部门必须要将监督教师的教学言行,作为高校师德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据此规范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每一节课堂中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些在课堂中散布、传播不良言论、存在不当举止的高校教师,一定要严惩不贷。
(三)监督生活行为
收受学生礼品、礼金,接受学生吃请,与学生之间产生不正当关系等,诸如此类,均属于高校教师生活行为不检点、师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全方位、多角度地监督高校教师的生活行为。
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公职人员,也要自觉主动对照中共中央八项规定,自查自纠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必须要将中央八项规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纪律红线,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底线,严格防止触犯纪律底线,据此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
二、壮大监督主体,拓展监督视角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尽管在塑造高尚师德的过程中,自律至关重要,但是,缺乏他律的自律,是缺乏实效的。在以高校教师师德规范为导向,引领高校教师自律的前提下,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还必须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的他律。严格的他律,不仅需要参照高校师德规范,还需要凭借高校监督主体。单一的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监督“死角”、监督“盲区”。因此,为了拓展监督视角,预防出现各种监督“死角”、监督“盲区”,高校相关部门必须要想方设法壮大高校师德规范监督主体。
(一)学校监督
毋容置疑,学校监督,是高校师德监督的基本主体。学校不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挖掘高校教师的科研潜力,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还必须要采取科学严格的监管方式,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密切关注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纠正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的不良苗头。
高校,在对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监督时,不应该是疾风骤雨式地监督,而应该是和风细雨式地监督,不应该是定期的监督,而应该是常态化的监督。正因为学校的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每一位高校教师就会从内心深处摒弃“侥幸”心理。久而久之,高校教师就会将塑造高尚师德作为一种好习惯、作为一种新常态。
当然,高校在从师德的角度监督教师的工作行为、生活行为时,一定要做到奖惩分明。每学年,以庆祝教师节、召开年终工作总结会等为契机,高校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评选出一些师德标兵,并予以表彰奖励。对于一些在师德方面存在不良苗头的教师,要给予严重警告,对于一些师德失范的教师,要顶格处理。通过奖励先进,惩戒后进,学校师德监督工作就能够落到实处。
(二)同事监督
在高校,同事之间,不仅是协同作战的战友,还是互相学习的对象,也是彼此监督的主体。从表面上来看,同事之间的师德监督,会增加同事之间的内部矛盾,不利于同事之间团结协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同事之间的有效监督,不仅能够将各种师德失范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还能够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指正的作用。
在高校,同事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会有各种“交集”。以这些“交集”为扩散点,同事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在同事群中,一旦出现一些在师德方面的“害群之马”,那么,就会对该同事群中的其它同事产生“羊群效应”,就会导致一大片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现象。相反,如果能够将同事监督落到实处,那么,当某个同事群中出现一些师德方面的“害群之马”时,学校就能够及时发现,并适度惩戒。这样,一些不良师德的言行举止就会销声匿迹,一些优良的师德言行举止就会枝繁叶茂。
(三)学生监督
如果高校教师的师德失范,高校学生将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此,高校学生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监督教师师德规范的责任。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亦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当高校教师出现师德滑坡、师德失范等不良苗头时,高校学生都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到。对此,高校学生绝对不能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否则,只会变相助长高校教师的师德滑坡、师德失范行为。
然而,当高校学生发现教师的师德滑坡、师德失范行为时,却因为“投诉无门”而“望而却步”。这就需要高校要以制度的形式,畅通高校学生的“舆情反馈渠道”。当高校教师真正出现一些不良的师德言行时,高校学生可以经由“舆情反馈渠道”,在第一时间内,将高校教师不良的师德言行反馈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在查实高校教师的师德滑坡、师德失范言行之后,一定要进行顶格处理,让一些心存侥幸的高校在师德红线面前,心存戒律。当然,对于敢于反映、敢于举报的学生,高校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绝对不能因为学生反映、举报教师的不良师德行为,而对自身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
三、创新监督方式,畅通监督渠道
凭借多元的高校教师监督主体,围绕多样的高校教师监督内容,高校相关部门还必须要创新高校教师师德监督方式,据此畅通高校教师师德监督的渠道,完善高校教师师德监督的体系,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监督的实效。
(一)网络调查监督
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师德修养水平怎样,高校学生最有发言权。在一年一度对高校教师进行工作业务年终考核时,高校不仅要关注高校教师的教学业绩,更要关心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当高校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出现不合格时,高校要采取“零容忍”“一票否决”。
为了更为客观、更为真实地考察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对全体学生开展网络调查。为了消除学生在参与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水平调查时的后顾之忧,高校首先可以进行匿名调查。之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在线调查的结果进行梳理,对于一些学生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一定要一追到底。当然,对于一些学生反映的个性化问题,也一定要高度重视,追本溯源,全方位、多角度查找原因。对于查证属实的师德失范案例,高校同样也要严肃追究、绝不姑息。
(二)信箱热线监督
同事监督也好,学生监督也罢,往往会因为监督渠道不畅而“望而却步”。一旦监督渠道畅通,同事监督与学生监督就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无处不在的同事、学生监督之下,高校教师也就会对各种不良师德言行产生“抗体”。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畅通监督渠道,助力同事监督、学生监督的作用全面发挥。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可以在校园网设立监督信箱,并委派专人管理。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还要号召、鼓励广大教师、学生承担起监督师德失范、师德滑坡的责任。高校要切实保护好师德失范、师德滑坡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对于信箱热线中受到的各种师德失范、师德滑坡问题,高校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及时通知相关责任教师整改自身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对于一些在师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高校相关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严惩。
不过,对于信箱热线中的一些举报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师德滑坡的信息,高校相关部门也不应该“草木皆兵”,而应该在保护举报人、保护被举报教师隐私的前提下,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对于一些“子虚乌有”“查无实据”的举报信件,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相反,也要客观、科学、及时地回复,据此消除举报人的“误解”“误会”。
(三)部门考核监督
年终考核成绩,是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考核教师的主要抓手。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年终考核时,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将教师的师德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内容之中。
首先,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依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清晰、明确、具体的师德考核指标。之后,对照高校教师师德考核指标,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就可以有序、有效地对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进行量化考核。为了着力提升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考核监督的实效性,高校教师要将日常监督与年终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在高校相关部门的考核监督之下,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就会得到全面提升。
当然,部门考核监督的作用,不仅旨在发现高校教师的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意在预防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做到警钟长鸣。在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之下,每一位教师就会以更加严格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着力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
总而言之,充实监督内容、壮大监督主体以及创新监督形式,是持续不断、卓有成效完成高校师德监督体系的有效举措。随着高校师德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每一位高校教师就会自觉主动地严守师德红线,遵守师德规范。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侥幸心理”也会荡然无存,高校教师的自律性也就会更强。如此,通过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自律与各个监督主体的有序有效地他律,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必定会不断迈上新台阶。在高校教师高尚师德的浸润下,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就能够在高校学生中得到全面落实,高校学生也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迟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0-82.
2.王倩.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8
3.吉兵.高校师德与网络舆情的监督办法研究[J].新闻传播,2017,(24):28-30.
4.高亮.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当代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