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华
明溪县实验小学
初次邂逅张学青老师,是那年三明市名师团队走进苏州实验学校,走进她的课堂,聆听她的讲座,触摸她的语言,品味她的文学……安静、清纯,然而深蕴着她的激情。离别时,她给我的书提名:玉有华,文学有光。唤醒我在文学这一广袤土地上播下种子,与她一起享受文学,携手睿智,一同去欣赏文学曼妙的风景。
满满的课堂能量,满满的精神食粮,而我,特别沉浸在对童话热爱和向往中。童话,是属于我们珍贵的童年回忆。每每读到,总会催生我们心底的那份向往,会触及我们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然后慢慢弥散、蔓延。
在童话教学中,我认为有“三忌”:
一忌说教课堂。说教课堂是当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童话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不能把教学文学常识作为重点,只注重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方法、灌输道理。童话的主旨应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释放童心,提升儿童的感受力,让儿童在童话故事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这让我想到了2009年,我到三明市参加教学比武,执教《七颗钻石》一课。我特别精心地准备了教学,一遍遍地试上,一遍遍地修改。赛完课后,专家同时点评了另外一篇童话故事的教学,他认为:童话教学要从文学的角度去把握,不能忽略童话的体裁,不能把它当做叙事故事来上。当时的我对这句话是一知半解,之后才幡然醒悟:我对这篇童话的教学脱离了童话自身的文学特点,把知识的灌输和道理的掌握当做了重点,在教学中深挖词句、评析故事情节,将童话当做普通的记叙文来讲解,却忽略了童话故事自身所携带的神秘色彩,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第一段的时候,我重点讲“干涸”这个词的意思,并且和“干枯”进行对比,强调了字的读音、意思,并用来造句,还对这段话进行能朗读的训练,至少花了十分钟的时间,而对于水灌不断发生的神奇变化,却没有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去想象,去丰富。其实不仅仅是童话,散文也有它“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小说更是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诗歌就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针对每一种文体有的放矢。
二忌过度求实。童话故事本就是充满幻想的,虚拟的,根据人的美好意愿想象出来的,故事中的万物都是鲜活的,拥有有人类的语言能开口说话,拥有人类的思想能分辨善恶,拥有人类的情感会喜怒哀乐,童话的特殊语境已经许诺了这一切,所以对文中出现的想象环节,教师不应该过度理性地强调其真实性。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宝葫芦的秘密》时,就不断强调学生:世界上不可能有宝葫芦的,想要获得什么东西得靠自己努力去学习才能得到。
这样的强调让孩子们瞬间对这有趣的童话失去了兴趣,有的孩子在小声说:“就是,都是假的”其实探究童话的真实性是个很让人痛心的问题,对这个童话故事来说,孩子心中美好的愿望不是更值得我们去引导和探究吗?聪明的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的心中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宝葫芦,你想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往心中的梦想去努力,去实践,不是更让人惊喜吗?
三忌拔高或越界。童话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在这些故事里,充满了想象,特别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感受想象的神奇,要注意适度,不要让学生云里雾里,高深莫测,结果什么都看不懂,对文章所说的内容都不明白,这样就偏离教学的主旨。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三宝”:
一是听与说。孩童最早接触的绘本就是童话故事,故事中的生动语言、形象人物、精彩片段无不吸引着他们。从小,他们就是在童话故事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由成人为儿童编的故事,通过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享受了童话的神奇,感受了书籍的魅力。久而久之,故事熟了,也就慢慢产生了讲的兴趣,父母在读时,孩子总会时不时地说上几句,培养了孩子说的能力。
二是读与演。童话故事充满了童趣,在孩子们了解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再读一读、演一演,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小组分角色读,可以是小组合作演,可以排演课本剧,可以采排哑剧等,目的是让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只要学生能够参与,既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三是想与写。童话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丰富,而儿童时期正是孩子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此时,教师可以以童话为工具,撬动课堂,构造对孩子来说全新的想象空间,通过在原有基础上的改编、天马行空的创编让孩子的思维及想象灵动起来、飞跃起来。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可以设一个这样的问题:乌鸦除了用扔小石头的方法外,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喝到水吗?你帮帮它吧。孩子们的思维特别不同,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让奥特曼来帮忙,拿一根吸管给它,运用魔法棒,哪一个盆子把水倒出来……,大家可以试着模仿书上的方法写写童话故事。每一个童话故事,都有发掘和拓展的空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在童话的天地里,享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层阅读的愉悦。
总之,带孩子读童话,不需字斟句酌,不需条分缕析,不需辨别真假,只需入情入境地感受童话中的物象、景象和幻象,选择各种各样的角度去品味、去思考、去浸润,让孩子们在童话的世界里,感受思维的碰撞,享受心的飞扬,唤起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怀和最缠绵的情感以及向着美好生长的力量。
徜徉在文学的天地间,感受真童话的无穷魅力,我想说:文学路上,且行且暖,且歌且吟,一路书香,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