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敏
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125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课堂当中,老师则更注重教授学生运用汉字,积累词汇,连词成句,发表议论等技能,似乎对人文性的熏陶还不够重视,诚然语文包括了语言的学习,文化也正是由于有了语言才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但在语文课堂中探寻和融入人文底蕴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课堂之中,我们老师要力求把诗意融入课堂,用智慧创新课堂,形成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教育特色。
千江有水千江月,本是一句佛家偈语,道明了佛家智慧的最高境界,千江水,千江月,无论江水的大小长短,只要有水,月色便无所保留的映照于其中,因为接受这月的江水各异,所呈现出的月的颜色、大小也稍显不同,倘若把这道理引用到语文教学上也未尝不可,月如教师,千江则如众课堂,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都是大体不变的,但因为每篇文章都各具特色,所以呈现的课堂也是不尽相同,富有特色的,并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那如何把诗意和创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并相得益彰就成为了一个艺术性的话题。
一、无限的创意,精巧的细节
部编版的课本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识字量增多,识字的难度增加,而且每一单元都有人文主题的学习和语文要素的掌握,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把握两者的和谐性首先要求老师把握细节,创新设计。余映潮老师也给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的启示。
余映潮老师率先提出“板块教学”的开创性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所谓的“板块教学”即把课堂划分为几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指向,与传统式的线性讲授模式相比板块式课堂能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情感把握、口语表达等能力,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把课堂回归学生,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好的融入课堂。
板块教学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循规蹈矩,写出一个教学模板便万事大吉,相反板块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教师要能恰当的把握课堂节奏,审势度时,引导启发学生,对每篇文章的细节设计也要有所创新,例如,余映潮老师把《故乡》分为三个板块: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述;《词二首》设计为:个性化朗读、艺术性改写、对比式评说,每一篇都蕴含了细腻的层次之美,体现出老师独具特色的匠心。这同样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揣摩教学设计时,可以从整体入手,把握大局,再逐步填充、丰盈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先追求教学正确再追求创新,逐步深化,不断进步。
语文课程的内容在知识上灿若繁星、包揽古今,在能力上要求广博听说,在情感上要求通透灵敏、在价值观上要求辨别是非,个性独特,这更要求教师道要传的深刻,业要授的扎实,惑要解的透彻,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研究也是余映潮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做工作,在“板块教学”推进普及中小学课堂的同时,他还在不断的修改并且完善教学理论,力求推陈,力求出新,教育事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也或许也是余映潮老师一直秉承的信念。
我们也能从余老师的理念当中获得教学灵感,只有不断的思考,完善每一个小细节,才能力求教学上的创新,从而能更大程度的彰显语文这门学科的特色。
二、诗意的融入,意境的渲染
中国文化广博而精深,意境悠远而唯美,我们五千年积累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浩如烟海,每一项的成就都自成体系,而我们语文课本的编者为我们大浪淘沙,在优秀中挑选精品,编订我们所学习到的课本,选编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定时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文章文辞优美,在思想和内涵上定蕴含作者卓越独具一格的智慧。
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注重对文章美的挖掘,美是千姿百态的、是独具一格的、是有共性也强调个性的,美是对四时风物、山河星辰的鉴赏力,美是对鱼鸟虫兽、奇花异草的感受力,美是对人文风俗、情趣理想的理解力,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差异产生理解的共情力。正如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生活在充满高楼大厦的城市,学生们很难对乡下归园田居的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在设计整堂课时,首先要使学生们代入情景当中,想象自己就是乡下人家的一员,通过把“他们乡下人”改成“我们”深度体会乡下人家的其乐融融,整堂课《乡下人家》中清新的景物、清纯的画面和诗情画意的境界跃然于心,让人心向往之,这篇文质兼备的散文也必将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美的领悟靠的不是生硬、教条的灌输,而是靠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这也达到了语文人文性的滋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就不断的接受诗词的学习,但我们中国的诗词凝练含蓄,意境优美,本应是学子们心之所系的纯净天地,但现在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强调古诗词知识点的讲解,对诗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感知上。老师也应改掉一味地让学生读古诗、讲诗义,最后“全文背诵”的模式,学生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却不知道浪漫主义是体现在哪里;学生的印象中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老诗人,却不曾想过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情怀的思想根源和心理模式源于哪里。
我在教授《清平乐村居》时让学生用苏州话进行朗读,更好的体会“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意境,让学生对苏州话产生认同,这样的效果是很好的,课下学生们纷纷尝试用河南话、安徽话、山东话演绎诗词,教学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这也启示我们在诗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当中应注重对文章意境的想象和体验,还原语文课堂的本来面目,让诗情画意充满语文课堂,让诗画般灵动的情感诠释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与成长,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还有人格魅力、语文素养、丰富语感和睿智思想。
不断的创新来源于对课本的研读和对生活的洞察力,而诗意化的教学首先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其次是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个精彩的教学设计、一堂行云流水的教学源于千锤百炼。总之,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进行语文工具性的训练,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做到这些,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呈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