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婷
陕西省彬州市紫薇小学
摘要: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有热情的学习,因为学生在感受文字的时候,也需要有动力和激情,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情感放到语文学习当中,让整个学习过程是有效率的,也让整个学习的内容可以更好的吸收。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尤为重要,在让学生观察和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可以深入的学习和掌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内容有一个不一样的探索,可以循着更好的教学轨迹做更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法,应用措施
正文:朗读是让学生有感情、有内容的读出来,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迸发出来,对文字有一种语言上的真切表达。朗读是可以利用学生的言语将那些书面的文字更好地展现出来。学生利用朗读这一教学形式,也能够保持自己学习的热情,感受文字当中蕴含的情感,进一步的使整个朗读过程变得更加有魅力。而且朗读教学法,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有效的,学生通过朗读也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振奋,进而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氛围。
一、朗读教学法运用的意义
1.1提高学生兴趣
试想整节课堂都是平平无奇,没有情感的激发,也没有言语的交流,只是老师在一味的阐述自己需要讲述的知识。那么整堂课下来,学生所能够吸收和学习到的知识点就会少之又少,学生也没有能够完全的激发出自己学习的兴趣,所以整个学习的过程就不会很有效率。朗读教学法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样的教学弊端,可以使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去释放自己的情感,进而使自己的兴趣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1.2促进学生活力
如果一堂课有学生释放情感的空间,能够让他们通过朗读这一过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可以真正的释放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表达出这些文字的内涵。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有情感的学习、有情感的朗读,学生学习的活力也就会得到激发,就能够使整堂课程变得更加有活力,那么学生在潜意识中也会认为语文这一学科是有活力的学科。
1.3烘托课堂氛围
整节课堂学生如果都能够更好地进行朗读,能够用言语让整节课堂变得更加充实,那么整堂课的氛围就会得到烘托,学生就能够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下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而且学生整整齐齐的进行朗读,彼此之间学习的默契度也会增加,这样也能够让整堂课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好。所以朗读可以烘托课堂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激发内心中的热情,更好地对待这节课,让整节课堂充满学生的言语表达,让他们可以更喜爱语文的朗读,更喜爱语文的学习。
二、朗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课程开始前运用朗读教学提高兴趣
老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朗读教学法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课程开始前老师运用朗读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可以很快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文学习内容当中。
所以老师在课程开始前运用朗读教学法,就是在为学生开拓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更有情感、更有兴趣地进行语文学习,那么老师如果想要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就需要在课程开始前运用朗读教学法。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语文内容时,在课程开始前,老师应该提前到达教室,能够给学生一个提醒的信号,让他们准备好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更好的组织学生先进行内容的朗读,在学生开始前朗读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小兴安岭的相关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小兴安岭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既能够通过语言表达文字,又能够在脑海当中根据这些图片与视频感受小兴安岭景色的美丽。让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朗读情境下去,深刻体会作者在文字中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下,快速的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含义以及意义,促进自身学习效率的提高。
2.2课程进行中利用朗读教学激发热情
老师在整堂课的进行过程中,需要设置一些能够推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环节,让他们可以在这些环节中将自己的热情激发出来,更充实的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自身的注意力保持集中,有效地跟随老师的讲解更好地学习语文内容。所以老师在课程进行中,就可以利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精神、推动热情。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的课文内容时,学生一直保持一个状态学习会迅速的产生疲惫感,这个时候老师应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可以将情感迸发出来,那么就可以让他们摆脱学习的疲惫感。通过朗读也能够将自己内心当中没有得以抒发的情感进行抒发。所以老师领着学生学习完一遍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大声的朗读,将自己内心当中感受的这篇课文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激发出来,运用自身理解的情感来朗读,更贴合的学习语文内容。老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也应该仔细的聆听他们朗读的语气,及时的为他们纠正不正确的朗读语气,让学生可以正确的理解这篇文的情感,这样他们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能够更加准确,所以在课程中让学生朗读是在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一直保持好的状态来感受作者文字中的情感。
2.3课程完成后利用朗读教学促进回顾
一篇课文学习完之后,不是完全的学习结束,在学习之后,老师也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这篇课文的疑惑和情感的余温,可以让他们及时的通过朗读这一方式来巩固和复习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学习《司马光》的语文课文时,在学生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个朗读的任务,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充分并且有感情的朗读中更好的理清整篇文章的故事线,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这一过程来回顾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如果学生只是默读,那么他们在回顾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忽略到一些细节,朗读方式的运用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一直保持集中,不断地去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探索以及更有效的巩固。而且老师可以让我学生回到家之后录一个朗读的视频发送给老师,老师再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让家长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有效的跟随老师的教学进行了学习。
结束语:默默的阅读与大声的朗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朗读在一些学习情况中非常适用,老师应该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措施来给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让他们更有激情、更有热情的学习,这才是语文课堂中老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情况。
参考文献:
[1] 统编版教材古诗教学策略例谈 [J].胡华;.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0(02)
[2] 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J].苏英宝;. 小学教学参考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