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生富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两河镇刘村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人身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既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实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完善。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文化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措施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因此,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的精神果实,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养料。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开始追随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更加注重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也能树立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并且将来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甚至推向世界,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小学生从小就接受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给了这些小学生最好的生活条件,但对学生品质和精神上的教育却很少能做到位,导致很多小学生缺少应有的品质,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有些小学生都比较自我,不懂得尊重别人,在家对父母呼来喝去,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也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辛苦付出,自己不会打扫卫生,帮助父母;在学校没有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虽然这样的学生只是一部分或者说个别现象,但毕竟存在,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阻碍。有些家长和老师以为孩子还小,现在教育也不懂,但恰恰相反,此时的小学生正是身心成长期,可塑性更高,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养成要趁早,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必要。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来往不断加强,外国的文化也趁机渗入中国市场,很多的小学生都从小接触到外国文化,比如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明星、美国的大片等等,随着这些文化的渗入,造成的是中外思想冲突、价值观念影响,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暴力文化、金钱价值会对涉世未深、思想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形成错误的引导,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喜欢国外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很多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正在遗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从小引导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我国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区域性特点较强、传承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在发展方向的设立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在每一代人的肩头,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既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责任,更有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策略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与氛围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要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与氛围,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阔、形象、轻松的场景让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进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要是从空间情境、课堂导语情境、音乐情境、影像等文化情境的创设入手。例如:在教学《树和喜鹊》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精彩的导语教学情境,给学生播放喜鹊的叫声,让学生通过倾听猜猜这是哪种鸟的叫声,并通过讲解“喜鹊叫,喜事到”的中国谚语,让学生了解喜鹊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朗诵课文的配乐选择上,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不失为一种文化的沁润。这样的教学,给学生营造了生动且轻松的氛围,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语文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2017年9月,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全部采用教育部编写的版本,其中古诗文内容大幅增加,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由此可见,我国将小学语文教材看作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前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很少重视教材中文化的传承,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而非单纯为了考试学习古诗文。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时,应让学生体会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奋进豪情,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应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的辛苦,并意识到主观努力比天资、家庭条件更重要。教师通过深挖课文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传达给学生,使之受到激励和熏陶,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塑造学生的品格。
(三)通过民族节日,学习传统文化
民族节日是学生兴趣度相对较高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个内容。而且,在不同的民族节日都会通过举办不同特色的节日活动来进行庆祝,学生还可以拥有假期,所以通过民族节日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教学途径。一些教师提出,随着学生对网络文化、外国文化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民族节日的关注度和传统特色活动的举办也有一定的缺失。教师则可以从学生较感兴趣的节日入手,例如,不同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特色较强烈的活动,傣族的泼水节等,由于学生本身的了解度较低,其学习的兴致会更加盎然。在传统的节日假期,教师还可以通过以节日活动的记录、节日活动的讲述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民族节日活动的参与度。
(四)结合课外资源,营造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资料有限,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接触到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料。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需要特定的教材和书本来传授。因此学校在选择基础的教材之外,应根据小学不同年级的需要为其订购相应的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料,小学语文教师每堂课在讲解完课本知识以后再给学生讲授一部分的课外传统文化知识,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在教室和校园内增设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牌。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去写作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文章、办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手抄报。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渗透所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学生、教育和文化传承来说都是由内而外、意义重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与传统文化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更多样的形式来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美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其肩上所承担的传承和传播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6):23-25.
[2] 吴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2):156-161.
[3] 王永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6):11-15.
[4] 邹谊玉.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传统文化诵读式教育模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