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化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吕薇薇
[导读] 情境教学首先对于教师在文章的理解及课程的进一步深化都有着相对高的要求
        吕薇薇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青华学校 325802
        摘要:情境教学首先对于教师在文章的理解及课程的进一步深化都有着相对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文章所描绘的情境,结合所教授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设计出学生可以感同身受的情境,同时结合生动的语言、音乐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较快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并借助这一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境化;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引言
        情境教学法也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具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具体的场景。借助这种教学模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知识点,推动学生心理技能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借助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唤醒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同时,有效的情境设置还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借助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教学中,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增强课堂互动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课堂的互动交流。一方面,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进行发言,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增加了师生交流,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情境演绎、分角色朗读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是一门文化与情感兼具的课程,知识的呈现与传递往往伴随着浓烈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而情感性正是情境化教学的核心要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语文课程的情感性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把课文的内容、情感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情境教学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有效的情境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设备,其丰富的试听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制作多种精美的课件,由此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情境,得到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设计情境,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育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出更真实有效的情境。
        例如,在开展《去年的树》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在课件中播放动画,一只小鸟坐在大树上,动情地为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则摇曳着枝叶,静静地听小鸟在歌唱……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营造出生动有效、充满画面感的情景,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代入情景,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

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通过立体的情境更多地实现对课本内容的解读,让学生在充满画面感的情境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自己变成了在树下的旁观者,通过多种媒体的感官刺激,形成了身临其境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要把握课件的长度,课件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面面俱到。一般来说,课件也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以避免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创设多层次的情境,丰富互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应该是多层次的,应该是丰富的,同时又有其相对应的主题,不会因为情境的多重性而混乱,应该是始终有同一个逻辑在串联这些情境,并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有效互动。
        例如在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要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课堂上教师首先展示雷锋叔叔的画像给学生们,并同时娓娓道来一个关于雷锋事迹的小故事(注意不要与课文涉及内容重复),这是第一处互动情景运用,用图像与故事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心中崇敬。进而展示一些关于雷锋影响力的内容,例如每年的学雷锋日,大量的相关作品出版等,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雷锋叔叔的影响如此深远,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正文的讲解了。课后还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与雷锋相关的视频内容,与家长一起了解更多雷锋事迹,这是第二次互动情景教学的运用,同时把侧重点由课堂转移到了家庭中。还可以组织对应的帮助他人的实践活动,如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敬老院帮忙等,甚至只是帮家里完成一点家务,这是第三次互动情景教学法的使用,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更为切实感受到帮助他人的辛苦困难的不易,但同时又收获了幸福和快乐。由此可见,多层次的情境加强了互动性,激发学生心底的感染力,也更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设置悬念以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重,课堂上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意愿,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做好探究性情境创设工作,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情况,对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分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中重难点、疑点及考点等。然后,基于前面分析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的难易度适中,数量不宜过多,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同时,注意不要为了提问而故意设置问题,要考虑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学生是否处于饱和状态,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选择恰当时机提出问题,如学生犯困或注意力比较分散的时候,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步骤设计、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如,讲《秋天》一文时,通过对学生学情和课文内容的分析,笔者精心设计问题,借问题创设悬念,以构建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问题是“我们印象中的秋天有金黄色的落叶,萧瑟的秋风,那么同学们知道本篇课文如何描写秋天的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结束语
        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及生活相关的文章,通过创造情境的方式能够消除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陌生感及畏难感,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及探索的兴趣去更深一步的学习。在情境教学中,对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有着更深一步的要求,也需要教师主动关心学生成长,了解他们的心理,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师生情谊。小学语文是一门初级的综合知识教学,他的教学更多地需要教师具备真挚的情感,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感受,也为后期更深一步的语文教学埋下兴趣的种子,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王云艳.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08):9.
[2]马彦平.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南国博览,2019(09):234.
[3]张妙兰.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读写算,2019(24):85.
[4]施娟.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化教学创设研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7):75-76.
[5]董玉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境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7):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