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片段教学中的审美建构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杨文辉
[导读] 新课改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杨文辉
        柘荣县第三小学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其中的核心—片段教学更受到重视,然而小学生们较为普遍性的缺乏对审美的建构能力,常常让片断教学缺少美。鉴于此,笔者在本文就小学语文片段教学的审美建构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片段教学        审美结构

        引言:平心而论,在应试教育仍旧占据主体地位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智育教学,而对小学生们的审美教育重视度不够。当前阶段的小学教学体系正在不断革新和发展,重视理性教育、忽视感悟体验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1]。在小学语文片段教学环节中进行审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还能够通过优质的审美构建,提升小学生们的德育水平和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一、解读小学语文片段教学审美建构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片段教学现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
据笔者了解,小学语文片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现阶段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说,现阶段语文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在日常教学环节里反复让学生进行较为机械化的阅读背诵、抄写作业等语文训练,却没有重视小学生们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显然阻碍了学生们在情感上的全面发展;其次而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片段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虽然对审美构建具有一定认知度,但总是过于注重用多媒体方式或者其他常规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们的主观体验感被大幅度削弱,达不到提升审美能力的效果;再次来讲,许多教师仍旧忽略学生在片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并未给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语文朗读、阅读机会,学生们根本无法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充分感受到阅读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美感;最后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经常性采用“标准答案”来判断和评价小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阻碍了小学生们审美情趣的有效形成。
 (二)审美构建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制过程中非常重视审美构建的积极意义,并且教材已经引入了一些优质的、符合小学生现阶段心理特征的文章,比如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一课教学片段:(多媒体出示)比较句子:①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②陶行知说:“把它放了。” 指导朗读,结合上下文体会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尊重孩子 (学生看图)你们瞧,蜻蜓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蜻蜓,喜爱蜻蜓,从而保护蜻蜓,与蜻蜓做好朋友,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蜻蜓放飞。这个片段教学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真正让小学生们可以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感悟自然、生命以及和谐社会的美好,这是培养小学生们审美能力的最为有效且直接的途径。
 (三) 审美构建符合小学生语文审美心理发展特征。
众所周知,小学生们在小学阶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对优秀的书面语言也存在较为强烈的探索欲望。毫无疑问,语文教材堪称是小学生们全面获取语文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但鉴于现阶段小学生们的辨析以及分析能力不强,想要让其能够形成积极向上且健康的审美思想和审美心理,教师就应该正确引导小学生们的审美行为、审美情感和审美方式。所以,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注重审美构建具有相当的必要性[2]。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片段教学审美建构的三大策略
 (一)教师应倾力打造片段教学的美学感。
教师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片段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们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的自然美。通常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们从这些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音响等不同角度去感受、领悟和体验。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杜甫的千古名作《绝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富有美感的教学视频课件,有美丽景色也有悦耳音乐,再配以这首古诗,学生们通过这种自然美的意境,感受到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旨之所在。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个美丽的画面。这样的片段教学从感知到感受,再到练笔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能力,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审美建构。 
 (二) 教师应尽力创设丰富的片段情境对话。
毫无疑问,情境对话和情景创设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创设一些优质的教学情境,毕竟只有当整个课堂情境和小学生们的审美接受感达到一致状态时,学生们的心灵才能够与文章中的情境之美产生共鸣,形成情境对话。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的片段教学: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美”。1.初读美。圆明园中著名的景观有哪些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学生说出园内景观的奇异。)2.品读美。同学们想不想到这个著名的皇家园林游览一番呢?那就跟随老师一起来吧!(播放园中图片视频)看完之后,大家觉得怎么样?什么地方是优美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美”,让我们美美地读这段话。(配乐)3.想象、引读美。是啊!圆明园的景色真美,园中的殿堂是那么.....亭台楼阁是那么......4.创设情境,表达美。
(1)园林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处呢?它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闻到了什么?现在你们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观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配乐)
(2)汇报交流。
(3)同学们说得这么美,难怪作者说(生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满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世界里。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能够全面激发小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趣,通过深入化、直观化的融入意境,让小学生们的审美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塑造出美的灵魂。
 (三) 教师应着力构建片段教学的语言美。
平心而论,教师无疑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客体。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生们与生俱来的模仿性以及向师性都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形象和教学风格。以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七一)的片段教学为例:师过渡,当你一遍一遍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想到它的画面,还要感受它的情感。在朗读中,你发现了这首诗的情感,这首诗便有了生命。作者心中的风雨、耳边的海浪声,都是作者的回忆。
(1)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
(2)学生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3)师范读,生模仿朗读。
(4)师指导想象: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怀,当时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作者会做些什么呢?此刻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想象、交流后,再读诗句。
(6)师引导: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在母亲的膝上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7)顺势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8)师:让我们想象作者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桌前,回忆着那些发生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的事。带着这样的想象,让我们再读诗句。
(9)师: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学生自由交流)。
(10)仿写诗句。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渐渐进入了作者的诗中,仿佛看到她童年的画面……(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这个片段的教学循序渐进,教师所呈现的语言准确到位、语调朗朗动听外,教学语言充满情感之美、文辞之美和形象之美,循循善诱,让学生如沭春风。所以,在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加强自身语言的组织,打造符合审美建构的课程语言。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语文片段教学的审美建构之路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美的情趣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融为一体,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翁枫.解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吉林教育.2013(6s):106-106
[2]庄海珍.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新课程导学,2016(7):56-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