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明
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 江苏省昆山市 215333
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养教育的转变。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塑造,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身心得到更大发展。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而且还要实现身心发展。在核心素养的推动之下,小学语文课堂也就需要不断变革,从而更好的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更快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才能彰显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教学来说,要实现全面改革,要通过变革,使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尽快形成,使其成长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
一、运用生活,变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整节课都要高度集中认真听讲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尤其是如果在课堂上遇到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学生就更容易走神,不再认真听讲,这种状态一度让教师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强迫性手段来让学生专注,通过结合生活能轻松化解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调节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风筝》这篇文章时,首先由于作者文章中描述的做风筝、折芦苇的故事学生并没有体会过,所以很难感同身受,也不会有多大兴趣,其次,作者写到“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学生可能理解不了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让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过程,这是一个拟人的修辞,风筝虽然没有生命,但它随着风左右摇摆的过程就像一只小鸟在翩翩起舞,学生结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场景去回忆,这个难理解的地方就能说通了。通过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简化问题,快速理解问题,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变革课堂教学
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吸引学生,比如多媒体有播放画面的功能,有播放声音的功能等,这对小学生来说比单纯的课本有趣的多,教师可以把相应的文章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为学生保驾护航。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文中描写的场景,“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场景教师可以放映一个动画,把秋天拟人化,“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它把红色给了...”等等场景的描写,教师可以让银杏树由绿色变为黄色,枫叶变成红色,在多媒体中播放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变化,把对秋雨的描写放大到秋天本身,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秋天万物的变化,但是让自己表达学生又不知如何生动描写,就会不自觉地想阅读文章是如何来描绘这些场景的,能够保证学生去自主阅读。
教师这样的导入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篇文章的学习也就更加容易,在学生自己读完之后,教师再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学生的接受程度会更高。这篇文章属于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对小学生来说文章本身的吸引力不大,故事性也不强,要教好这类文章并让学生从中学到相应的表达技巧是比较难的,通过多媒体能改变之前教学状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到应有知识。
三、利用情节,变革课堂教学
第一点是利用情节,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有想象的能力,语文课本就是学生想象展开的载体,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课本中有趣的情节来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很容易被课本中丰富的情节描写所吸引,尤其是对细节描写细腻的情节,学生更容易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想象,也可以当做课后作业去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深入。
比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这篇文章时,作者描写了天地从混沌一片到最后由于盘古的贡献变成了如今蓝天白云的模样,其中关于盘古倒地之后他身体的各个器官以及气息声音等的描写都非常细腻,而且仔细一想确又如此,作者的描写都让人信服,教师可以把这段拿出来,让学生改写这一段:如果你是作者,你觉得盘古倒下之后还为尚未完整的天地作出了什么贡献?盘古呼出的气息不仅能变成四季的风和飘散的云,还能变成世间所有的虫鸣鸟叫,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写,开动脑筋,然后进行评选和比赛,看看谁写的最符合逻辑的同时最有创意;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续写这一故事,文章最后的结尾只交代了盘古是伟大的神,学生可以接着来续写,比如后来天地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增添了哪些色彩?等等,都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学生要扩写、续写或者改写故事情节,首先要自己对故事非常了解,保证自己学习通透,这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教师利用情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是在语文课堂中最直观和简单的方式,而且可操作性强,几乎每节课都可以采取这一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想象中来,为学生打开想象之门,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愿意跟着教师一起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
四、开展主题教育,变革课堂教学
在进行语文授课,可以结合主题教育进行。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的时候,以“保护大自然”为主题,首先让学生认识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如“银杏树、燕子、老虎 ”等,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接着再放映关于大森林的动画片,在动画片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它们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构成了非常和谐的画面。最后,老师深化主题,让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不断进行变革,逐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兴趣,让学生逐渐从呆板的课堂转向生动课堂,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自身素养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李春艳. 大语文核心素养诉求下对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优化思考[C]// 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 2019.
[2] 汤雨鑫, 于敏章.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20, 000(003):107-109.
[3] 陈晓露. 重改革,求创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20, 000(002):63-64.
[4] 许小红, 蒋建春.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能动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 2019(24):7-10.
作者简介:周志明(1962-03),男,汉族,籍贯:江苏昆山,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专毕业,研究方向: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的小学语文“合—分”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