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琴
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300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的教学模式也来越多样化,着重突出学生自身兴趣,以学生为主体。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加入建模思想帮助学生提升掌握数学思路的能力,更好的建设课堂氛围。小学数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建立起严谨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因此建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在展开教学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建模思想融入到实际运用中去。本文将针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将建模思想融入课堂的必要性和实际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现状;建模思想;重要性
引言: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门难度系数较大的科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虽然学习度比较难,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利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事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模型思想必要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概念
对于现实中抽象的事物,人们普遍认为可以采用一种更加严谨、科学、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的语言就是数学,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便是数学建模。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建模,可以将难度较大的题更加巨具象的展现出,帮助学生掌握并且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情景中借助数学符号,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可以有效的利用此类思考方式,提升综合素质。
(二)融入数学模型思想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建模思想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应用于小学教学课堂中。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学校对其的必要性认识不深,下面将通过三个方面突出应用建模思想的必要性。其一,受学科特点的影响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乐趣性,采用建模思想进行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将教学手段多样化设置情景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参与感,从根本上让学生的注意从有意注意转变文无意注意,让兴趣引导学习。其二,小学生由于认知的限制,在学习中对于抽象而复杂的知识,难以进行有效的剖析。建模思想的引入,帮助学生降低了认知的难度,更加容易的掌握知识。简而言之,就是使知识更加具象化容易被接受,利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其第三,小学数学设立的关键性是为了建立数学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可以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自我思考逐渐建立起数学思维,利用建模的思想既保证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有建立起数学的骨架。双管齐下效果客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策略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建模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常应用的形式就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这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学生的参与性低,容易发生注意分散;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自我的理解。这些都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创设情境教学。教学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生活的元素,在特定的情景下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进行圆的教学是,对圆周长的的计算方式,老师可以准备好绳子等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究计算的公式,这样属于强化记忆的教学手段,当在学习圆面积时也不容易混淆。
又比如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将园剪成若干份,以头对尖的方式拼出来,进一步探究圆和长方形的面积关系。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向联系加深记忆。
(二)加强课堂引导,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就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通过乘法的交换律,联想引出除法的分配律也可以如此的计算,再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出乘法的结合律是否也适用于除法,该如何计算,在学生遇到实在想不明白的地方再进行讲解。最后再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和判断“如加法是否有分配率?”并且进行总结帮助其归纳。再出一些融合的运算题目进行考察,形成系统的教学。
(三)加强数学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加强数学的时间性,数学本身是最接近于生活的尤其是小学的数学基本上是从实际的生活出发的。那么这就更加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展开。在数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增加了发现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概率。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建模思想,既有助于学生培养建模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运用中包括了分数和百分数,在超市和商场中能很大程度的利用到。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商场和超市中发现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商场中发现了‘降低了多少钱和降到了多少钱’的实际区别。有的同学则发现了一件商品打8折就是在原价的基础上降低了20%。这样鼓励学生借助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认为数学并不枯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为数学思维的奠定提供了基础。
(四)运用游戏,激发建模动力
因为小学生好动,这样,注意力就不能够长期集中,容易在课上走神,这样学生就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因此,教师需要想办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能"牵制住学生思绪"的教学活动。可通过开展数学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比如说,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知每类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开展"找同类伙伴"的游戏。即事先让同学们都各自裁剪一个三角形纸板,然后再讲解这一内容时,让他们各自寻找与自身三角形为同类的伙伴。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高效的避免"走神"的状况发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课堂中融入建模思想,是针对小学生的特性,小学数学的特性进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有课堂的枯燥无味,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在做中学,在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深化所学知识并且鼓励学生积极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巧林.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J]. 名师在线, 2020, 000(013):P.56-57.
[2]李生富. 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4):145.
[3]邵琴. 借助信息技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9, No.80(20):127-127.
作者简介:戴琴(1986-01-24),女,汉族,籍贯:江苏昆山,当前职务:小学数学教师,当前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课堂口头言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