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陈燕斌
[导读] 劳动教育一直是教育热点问题。
        陈燕斌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劳动教育一直是教育热点问题。本文将以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为例,谈小学数学在主题情境、数学起源及“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三个内容现实处理的困境及渗透劳动教育的做法,最后阐述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
关键字:小学数学、劳动教育、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正文】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1],笔者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时,发现设计者借用了很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劳作情境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
一、读懂主题情境,挖掘劳动要素
(一)困境——生搬情境,脱离生活性
        教材19页“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情境,有的教师课堂开始直接展示主题图,说“同学们,瞧,这是一位厨师,他正在蒸包子。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包子,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开场简洁明了,但生硬地搬用主题情境,使原本极具生活气息的情境变得僵硬。虽然我们要求在借用情境导入时既要简短精要,又要有“先声夺人”吸引注意力之效,但并不意味着生硬搬运。
(二)做法
        1.活用劳动情境——培育尊重劳动思想
        (1)用言语丰富情境,营造氛围
        对情境加以描述,如:“哇,好香啊!瞧我们的陈师傅正在蒸包子。不愧是五星级的大厨,陈师傅的包子大小均匀,褶花均匀,如含苞秋菊,好看极了 !”这样描述,学生一定能成功被美食吸引,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
        (2)借视频展现情境,生动明了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制作包子的短视频,通过十几秒的视频,学生不仅能认识蒸包子的一个大致过程,课后跃跃欲试,还能感受到厨师这个职业的不易。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导入比语言和图片更加直观生动,学生会更加专注。视频过后再呈现主题图,学生会觉得更加具有画面感和现实性,也有助于本节数学新知的教授。
        2.延用劳动情境——行辛勤劳动
        (1)家校合作
        根据《意见》第一条第三点基本原则里提到“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2]。因为劳动教育要切实落到实处,离不开实践。因此,笔者在本节课内容结束后周末布置了实践活动“蒸包子”。
        (2)知识联结
        笔者结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内容,设置任务单。巧妙地借助蒸包子这一活动,将本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联结。另外,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劳作动手的能力,从而缓解劳动无能现状。
二、感受数学起源,渗透劳动教育
        笔者统计了二年级下册教科书发现数学起源知识拓展部分全书有四个内容(图1)。

图 1
        虽然在教科书上仅占了冰山一角,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在感受数学起源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渗透劳动教育。接下来以“除法的初步认识”及“认识算盘”两课展开探讨困境及做法。
(一)困境——不重视,舍本失源
        1.忽视
        普及数学知识起源一方面会占用课堂时间,另一方面考试又不考。从这两点来看,给学生介绍这些似乎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在学习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对于除号的产生,教师在课堂一言未及,直接忽略而过。
        2.难教学
        有的教师觉得给学生介绍一下也挺好,但是不知道该怎么上?如“算盘的演变”这一课。上完知识内容后,教师直接呈现图片,将图片上的文字按顺序读一遍。作为听课者,这样简略介绍是平面的。它不是立体的,更不会引发他们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求真。
(二)做法
        1.改变观念——追溯本源扬崇尚劳动
        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白数学知识教学的背后也有文化积淀。学生在追溯数学历史过程中感受原来我们的劳动也能产生如此大的智慧。
        2.调换位置——肯定求真行诚实劳动
        (1)巧用拓展,先声夺人
        以第七单元“万以内的数的认识”中“算盘的认识”为例。在课堂伊始启迪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几百几十甚至一千,我们现在都是用阿拉伯数字进行写数,用汉字进行读数、记数。我们的祖先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呢?”将问题抛出,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借此慢慢延申到算盘的出现。接着再讲如何使用算盘数数和记数。学生更能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地聪明,算盘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发明。
        (2)根据生活经验调整顺序
        以第八单元“克和千克”为例,教科书安排了数学知识补充拓展框图。笔者对图上内容进行调整,教师先问:“除了千克和克,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重量单位?”学生大部分会想到“斤”这个重量单位,因为“斤”生活中常用。借此先介绍斤与千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再慢慢引出“两”这个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质量单位。
        接着再问:“生活中你们常见称重的称有哪些?”学生常见的有电子秤与体重秤,顺接“两”这个质量单位,先介绍最早使用的秤,再介绍电子秤,体重秤、磅秤、实验室所用的天平、盘秤、弹簧秤。
        最后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秤?”引发学生思考,因为生活中称重物体的大小、形状、用途等各方面原因才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秤,是为了适应生产需要,测量方便的同时结果更加精准。通过三个问题,不仅认识了其他质量单位,同时也感受到在生活中为了不同的需要和计重更加准确,才衍生各式各样的秤。这种“斤斤计较”的严谨正是数学所需要的,也是各行各业在劳动岗位上所倡导的诚实劳动。
三、设计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创新
(一)困境——走马观花式秀场
        1.秀场
        “小小设计师”主题活动课,教材的编排内容丰富,杂糅单元知识又很有趣。但是教师却把其作为家庭作业,由学生自行在家完成,然后交成品至群,这样就算完成了。缺少操作指引,使原来的活动课目的隐形,单纯变成模仿的手工课。
        2.课堂组织难
        主题活动课一方面因为需要很多的前期准备,无论是道具上还是课堂设计组织上,教师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实践性很强,放置课堂,对教师课堂的把控具有一定的挑战。
(二)做法
        1.小组合作厚集体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孩子就会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 要把集体的事做得比原来想要做得更好 ”[3]。对于“小小设计师”主题活动课,教师可以设置四人一小组进行活动,届时进行小组评比。
        同时,小组合作在课堂“自己设计图案”的环节,有助于学生相互头脑风暴。良性的不同小组竞争外,组内成员也会为了设计与其他人不同风格而更加专注思考如何进行设计。小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在集体中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感受劳动的快乐和热爱集体劳动。
        2.展示交流施创造性劳动
        最后还要进行班级的展示交流(图7),其他同学在聆听的同时也能产生思维碰撞。
        在交流展示中充分将数学与劳动思想融合,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美,感受劳动创造美。也能在劳动中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新时代的劳动内涵。
四、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中践行数学思维,二者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新时代需要创新型劳动人才,则教育需要先行思考如何在各学科当中渗透劳动,践行劳动,创造劳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北京:新华社,2020.03.26.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