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1;张洋2
(西平县二郎万庄小学 河南驻马店 463900)
(西平县杨庄仪封小学 河南驻马店 463900)
摘要:儒家心性论美育思想中的从感性入手,调动人同此心的道德情感,在同情共鸣的过程中涵养情操、化育人格的方式,是当今普通中小学美育课堂实现德育目标所应重点借鉴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借助一定手段或课堂技巧重现艺术作品的原始创作语境,或是根据作品的文化语境重构其艺术情境,尤其要重点构设符合创作者意旨的伦理困境,供学生依据现实情境和自身情感态度做出合情合理的道德选择。
关键词:美育;德育;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德育都是教育体系中占据相对中心位置的科目。在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注重借助美育的方式来促进德育的目标,这一传统经过若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在西方,自柏拉图以降,文艺对社会人群的道德功用一直是思想家重点关注的话题;启蒙运动以后则由席勒在理论层面提出,要借助人的游戏冲动开展审美教育,从而造就感性与理性相协调的完整人格。可以说,古今中外都形成了美育是德育的有效实施手段的共识。当然,美育也有不服务于德育的其他功能,这部分内容不在本文的论域内。时至今日,美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然而,如何恰当地处理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美育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效,却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根据新的历史境况不断予以重审的问题。本文即以学校教育为例,讨论如何在当前的普通中小学美育课堂中落实伦理关怀,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无疑,美育具有多重目标,如提升人的审美趣味、深化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感性认知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等,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只是美育诸多目标中的一个。同样,对于德育而言,其实施手段也是多样的,可以进行抽象的道德理念迁移,可以借助体育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也可以通过感性的、审美的、具有强烈道德感染力的艺术活动来感化人心和塑造人格。比较而言,树立德育这一目标能够保障美育不偏离古老的人文教育传统的轨道;而以美育作为实施手段则有利于德育摆脱教条化的危险,避免因强制灌输而出现逆反效果。将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在美育的感性过程中深化和实现德育,可令二者相得益彰,更好地推进“完整的人”的教育。
美育课堂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具有一定审美形式的艺术作品、现象或活动。审美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产品和消费品,在人与人之间发挥着中介或桥梁的作用。在美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艺术活动激发自身的感性机能,进而调动知性机能协同处理由艺术活动所传递的来自他人的审美信息,对这些审美信息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论内涵做出是否认同的判断,并将此判断作为进一步行动的指导性经验贮存在记忆之中。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育是一个由感性认知推动知性认知的习得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美育是一个促成价值判断的文化认同过程。不难发现,这两个过程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潜能。我们探索普通中小学美育课堂中德育的实现方式,就不妨分别从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认同这两个不同的口径入手。
三、美育课堂中德育的实现方式
1、从感性入手化育人格
根据认知心理学尤其是镜像神经元假说,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将使感知主体在大脑中某个区域的神经细胞中映射出令人感同身受的“仿像”,从而导致人因勾连起自己内心的记忆和经验而产生联想和共情。笔者认为,儒家心性论美育思想中的这种从感性入手,调动人同此心的道德情感,在同情共鸣的过程中涵养情操、化育人格的方式,是当今普通中小学美育课堂实现德育目标所应重点借鉴的方式之一。
其实,在儒家的心性论美育传统中,对这一问题早就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只不过汉代以后儒家的诗教和乐教主要沿袭的是荀子的现实主义路线而非孟子的心性论路线。如孟子针对说诗者“断章取义”的现象指出: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的意思是说,对诗文作品的解读不能脱离语境望文生义,任意植入解诗者自己预设的理念,而应该结合文本中的上下文语境和文本以外作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同情共感对原作者的创作意旨做出合理的揣摩与体认。孟子复又指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读诗文作品必须追溯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入了解作者的为人,与作者的人格精神相交通,获得道德上的感染。
依据儒家心性论美育的传统,我们应当在美育课堂中避免对文艺作品“断章取义”,避免将预设的道德理念作为现成的思想结论予以强制灌输,而是要充分尊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语境,以开放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性经验,开展合情合理的想象,对原作者的人格精神做出体贴的认同——不强求一致,但力求形成相对的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对文艺作品文化语境的了解是一个关键性的步骤。
2、重现文化语境、促进伦理实践
如果我们的美育课堂仍然停留在作品、文本及其象征内涵的封闭圈子里往来打转,而不能把艺术还原为一种人人参与其中的开放的社会文化活动,不能充分发挥艺术在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中的伦理问难功能,那么美育的德育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理解力和道德实践水平也将难以取得主动的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广大中小学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重新调整对艺术和美育的认知,不再把教育过程中的艺术看作是封闭的审美对象或是负载着特定的抽象道德内涵的审美形式,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开放的、吁请学生带着自身文化经验参与其中的社会文化活动,根据其语境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在文化实践中面临真实的伦理抉择困境并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这一美育课堂的德育实现方式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借助一定手段或课堂技巧重现艺术作品的原始创作语境,或根据作品的文化语境重构其艺术情境。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这种师生共同组织参与的文化实践活动中构设符合创作者意旨的伦理困境,供学生依据现实情境和自身情感态度做出合情合理的道德选择。在构设艺术情境方面,可能需要教师打破艺术的门类界限,大力借鉴或引入表演艺术尤其是戏剧艺术的结构,使得原教学科目中的单一艺术形式能够被融入一个更开阔、更具参与性、更具情节结构亦即情境容纳空间的综合艺术形式中去,从而为学生的文化实践和道德实践创造适宜的条件。
应该说,借助多元综合的艺术形式重现艺术的文化语境、促进伦理实践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他( 她) 不断汲取新知、改善自我、摒弃业已习惯的教法; 与此同时,这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平等关系的良好契机,具有双向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复观.溥心畬先生的人格与画格[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55.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第 4 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6.
[3]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397-402.
[4]郑国民,马新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二年级下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3.
课题信息: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教育中以美育促德育的研究》(编号:JJYKT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