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讲题比赛活动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章伟娜
[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品质与能力
        章伟娜
        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510000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品质与能力。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数学教学离不开活动。在新课标下,设置几何课程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以及直观思维等能力。通过对讲题比赛活动进行分析,得出数学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活动;比赛
        “数学核心素养”是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品质与能力。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数学教学离不开活动。活动是形式,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下,设置几何课程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以及直观思维等能力。如何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意义
1.1  开展数学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数学核心素养”是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品质与能力。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具体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后简称《标准》)中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范畴,而是要与时俱进,掌握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品格。
《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明确将“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纳入培养学生的目标中。基本活动经验,要求老师在教授知识时不是在课堂上单一的知识输出,更要通过创造数学基本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知识和能力,这与《标准》中的“基本活动经验”相符。
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并加以引导,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从不同方面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其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其数学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2  开展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下,设置几何课程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以及直观思维等能力。教师在平面几何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注重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教学活动,能极大提高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适应终身发展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品格。


因此,结合几何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体验,逐步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2  价值
2.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布鲁纳认为:“我们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而且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当采用讲解式教学时,步调与作风主要由作为讲解者的教师决定,学生只不过是听者罢了。当采用假设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便处于合作状态。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听着,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奥苏泊尔提出的讲解式教学法(学生进行接受学习)更适合高年级,……。但在远迁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教学法。所以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奥苏泊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为主,以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为辅。”
《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上不可能密集的安排学生思考和讨论,因为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使课堂效率大幅降低,且课堂讨论受时间和空间的多重限制,往往探究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使知识成为“动态”的生成过程,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方式。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体验,逐步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经历着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而几何内容则更多地涉及抽象思维,因此几何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容易存在理解题目困难,数学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甚至导致失去几何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受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及运用情况。而几何的学习离不开数学语言,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是数学语言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巩固几何基础知识的目的。
开展几何讲题比赛,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正确阐述题意、分析题目、完成题目解答,让学生可以在过程中锻炼数学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促进自我解读和自我消耗新知识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种让学生乐于表达数学的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作为理科基础的学科,考纲对数学表达的要求为简明、准确、连贯。纵观历年来学生在作业或者考试当中数学答题情况,在涉及到概念、理解、综合等题型时,都会有表述混乱不清、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存在。如果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就要求学生的解答步骤符合这些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那么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就能够写出规范的答题过程,在考试当中就可避免因书写不规范或表达缺乏逻辑性从而导致表述不准确而失分的情况。
        根据皮亚杰(1950)的观点,发展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同化、顺应环境,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心理结果的过程。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提,没有个体对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没有学习。“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所以说,学生只有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加入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年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S].教基二[2014]4号.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作者简介:章伟娜,1972 年12月,籍贯:广东普宁,女,最高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