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琳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衡阳 421000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以“应当是什么”基本问题的根本性追问与回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亲和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渗透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转型与发展的新问题。从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和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亲和力的发展。亲和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日益凸显,是适合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条件。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社会思想生态变迁、信息网络传媒革命、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等巨大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适应这些变化,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才能完成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1、应对社会思想生态变迁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思想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就个人价值观而言,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态等消极思想也对青年人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而且这些思想既有冲突交锋的一面,也有交织杂揉的一面,大大提高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必要。
2、应对信息网络传媒革命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革命。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短信、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等。自媒体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产生的,主要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新媒体和自媒体改变了原来自上而下单向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了多元的、大众的、即时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为了青年大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新媒体和自媒体共同促进的这场信息传播革命带来了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量极大、信息传播自由度极高、信息传播的范围极广等革命性变化,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优势不复存在,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话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应对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需要
改革开放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增强。他们更加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更加注意保持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利益、尊严,更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传统德育体制下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逐渐被师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所取代,单向的威权式的灌输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没有把教育活动过程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而是注重干巴巴的理论传授和威权式的道德说教;强调学生的社会价值,而较少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个体追求;注重社会价值的传播,而忽视了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需求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过去“以物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要从大学生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生,关心和维护大学生的利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结合起来,既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要突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利益和价值。注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学生为目的。我们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的,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
2、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教育者唯有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多下功夫,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于行动,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亲近、和谐的力量,产生感染、凝聚的力量。一要增强人格力量的“亲和力”。教育工作者只有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人格,他所灌输的理论才会深人人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二要体现平等态度的“亲和力”。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三要扩展正确方法的“亲和力”。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可以采用典型引导、现身说法的方法;对个别的思想认识间题,则可采用个别谈心、循循善诱的方法。四要激发真诚情感的“亲和力”。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能产生极大的“亲和力”,从而激励人们自觉实现共同目标。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体系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核心。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要坚持普遍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和谐。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上,要坚持各要紊的和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和谐运行、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些要素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坚持系统性与开放性的和谐。要系统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做到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和谐统一。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应坚持与时俱进,面对社会实际,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人手,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运用好大学生不能离身的移动网络技术配合教学开展工作,让大学生拥有强劲的学习动力,从而为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者。同时,对于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新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全方位地开展课外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忠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5,(6)
[2]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陈德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初探田.淮海工学院学报,2001,(6).
作者简介:王华琳,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本科,湖南省衡南县人,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党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