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红
山东陵城区睿聪实验学校 山东省 德州市 253000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辅助历史课程教学,是目前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类教学方法。相比枯燥的文字,图片更加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一线教学中,图片资料与与教材结合度较低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一味借助图片资料,连续使用十几张,图片重合度高,甚至背离教学内容;仅仅在课程开始或结束阶段加以引用,导致图片资料与课程脱节,没有积极适用于教材,所以教学效果也不佳。本文旨在探究将历史图片应用于教学,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一、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历史图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简而言之,它就是部分历史知识的有效描述,使历史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它与教材中的知识同步,实现了图片和文字的完美结合,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历史。根据其形式来分,它可以分为历史场面、想象画、漫画和文物的照片。图片不仅为文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且也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教学中,文字内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以及情感感受力,紧靠教师的讲解非常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文字内容相比,图片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信息,使历史课堂更加轻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地使用一些历史图片,使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使课堂活跃,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师对历史图片深入浅出地讲解,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图片中发现历史问题,分析历史背景与事件。通过对图片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图片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使用策略
1.以图导课,激发兴趣。利用图片导入新课的学习,能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图片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言,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在讲美国内战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面美国国旗,以介绍国旗图案的含义方式进行导入。导语可以设计为:“同学们,这是一面美国国旗,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代表着美国最早建国的13个殖民地。后来,每加入一个州,增加一个星星,直到1898年才拥有今天的50个州。那美国是如何从13个州魔术般变成50个州呢?在学完《美国内战》后,就能解开谜底了。”
2.以图提问,巧设探究。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片提问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比如《步辇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展示《步辇图》以导入知识的讲授,起到“吸睛”作用,并依据图片方位顺序,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图片,并层层设问。设问(1)图中端坐于步辇之上的帝王是谁? (唐太宗)由此了解事件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设问(2)右侧站立的三个人中哪一位是前来求亲的使者禄东赞? 此时红衫典礼官极易被误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服饰、动作等(尤其是服饰)从而判断左二人物方为禄东赞。 教师顺势提问为何服饰不同。 学生很容易结合教材答出他是“吐 蕃”的使者(完成基础知识点:所属民族)。教师再简介吐蕃民族,由此引出松赞干布这一重要人物,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设问(3)禄东赞朝见唐太宗促成哪位公主的远嫁? (文成公主)唐太宗答应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说明了他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 学生再次深刻体会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明确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被誉为“天可汗”的原因。设问(4)如果你 跟随公主入吐蕃,你能帮助公主做哪些有益于吐蕃的事? 学生通过教材中“文成公主带去了诗文、医学、历法、农艺等类书籍,带去了谷物和蔬菜的种子……” 回答出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由此很容易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即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从而突破本目教学的难点,不必深入分析。
3.以图释文,通俗易懂。课本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 、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 ,使教材图文并茂 ,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时,《德国挑战英国》这一漫画形象的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和英国力量变化,揭露了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必然性。
4.引导欣赏,陶冶情操。课本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有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图文并茂,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气氛,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学习。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圆明园的复原图和教材中圆明园受到破坏的图片进行对比,揭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行,让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罪恶及贪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意识到只有祖国强大、自立富强方可不受侵略。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历史图片,不仅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将历史事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图片,利用图片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