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虹雪
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的颁布,有关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广大师生所普遍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教学设计策略的诸多不足、弊病、问题也逐渐暴露。而为了切实彰显新课程理念、思想、要求、标准,使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发展性,更为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与认知特性,教师在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原则来构建各类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真正为学生认知蜕变而助力。同时,教师在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新课程的解读、研究与领悟,以确保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问题等与学生认知夙愿紧密衔接、无缝对接,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塑造、认知发展提升而奠基铺路,提供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将不再是对于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应该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各项活动设计、各个问题探究都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发散性、开放性,以促使学生能够带着更为浓厚的兴趣、更加饱满的热情、更为迫切的夙愿参与至历史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为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塑造而服务。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问题之前,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夙愿,将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现状紧密关联起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得以细化、更加明晰,教学模式趋于多元、更加丰富,教学活动比较生动、更为鲜活,教学措施得以创新、更加高效,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体验感知、协作互动的机会与空间,被那个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展示、主动创新。在教与学的互促并进中推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趋于完善、丰富、多元,以切实彰显高中历史教学的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塑造。
一、切实践行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设计策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抓好课前的教学设计,是确保课堂效能得以彰显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从做好备课工作入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的方式与手段。一是了解学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现状紧密结合起来,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活动、问题,既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与过渡,又要切实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围绕学生设计出最为贴近学生“最近发现区”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好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二是研究课标。通过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与内涵的解读与学习、研究与分析,构建全新教学模式与多元教学生态,以切实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三是设定目标。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构建出具有延展性的教学目标,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均可获得发展与提升的空间,使教学活动、内容、任务为教学目标达成而服务。四是关联生活。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关联起来,使一些比较抽象、复杂、深奥的历史问题得以直观化、形象化呈现,以促使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例如,在开展“儒家核心素质思想”教学时,可以适当关联新时代对传统美德,仁爱思想,和谐理念的传承;在进行“科举制度”教学时,可以联系当代的高考,借此叙述科举制度的发展现象以及特点;在开展各个朝代的制度教学时,可以利用构建时间轴的方式,将从古至今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讲述每一个社会的制度兴起衰落的原因,指导学生从中找到属于历史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学生真正了解历史,学会应用历史。
二、充分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不同教学模式,对课堂设计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影响。
为了确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更为科学、多元、高效,教师应该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元且丰富的教学模式,并将其灵活应用至不同课堂领域,以切实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深入、有效。一是构建合作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分享中认识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在彼此之间的协作与互动中领悟不同历史知识的内涵,在思维碰撞与思想交融中促进教学发展。二是构建探究教学模式。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体验性活动,组织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探索、主动分析、深入体悟,以切实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三是构建微课教学模式。借助翻转课堂的思想与理念,将有助于教学设计效能提升的微课资源、网络媒介、交互工具等引入课堂,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得以直观化呈现,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在开展《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建立,军机处的设立,体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等内容,教师可以即时设问:宰相制度废除的背景和过程分别是什么?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主要的矛盾有哪些呢?内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军机处设立的缘由和如何运行?并组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分析,获得对于所学内容的充分理解。而在进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以及影响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理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课堂,向学生展示传统农业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重大水利工程的兴修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全面贯通新课程思想,实现理论实践结合
实现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领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又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应该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对应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等紧密关联起来,并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搜集历史素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学会站在不同立场看待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影响,使高中历史教学真正为现实生活而服务。例如,在进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予以设计。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以近期发生的钓鱼岛问题导入,组织学生在分析与交流中激发其爱国之情;在“战争的进程”教学中,以“五次重要战役”为辅助,分析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结合《马关条约》的签订等内容,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条例中分析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以强化学生认知,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四、结论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所设计的各类教学活动更好为学生认知迁移而服务,更好为课堂效能提升而助力。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诸多问题,教师也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即时予以指引,以切实拓宽学生的认知视域,使教学设计趋于多元化、呈现开放性。另外,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在每项教学活动结束后,多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反应与课堂的真实成效,以对于成功的教学方式予以深化、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予以改进、变革,全面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自身驾驭新课程的素养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能够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积淀,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陶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新智慧,2019(28):51.
[2]张丽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应用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18-119.
[3]张双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探析[J].才智,2014(32):173.
[4]姜耀祥.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6):136.